可以從大一開始看 但可能沒什麼參考價值的

牙醫師國考 第一階段準備心得

JustinLian_foto
20 min readMar 31, 2020

先上人權
第一節 78.25(申覆前)+第二節 71.25(申覆前)=150
結果申覆後也沒加分╮(╯_╰)╭

說不上特別高,我背後就有第一節就91.25分的神人…
加起來160附近的也不少…果然寒假一長大家都卯起來念…

會寫這篇主要是我在念牙醫學系的學習路徑比較蜿蜒一些(至少和同儕相比),有時候蠻找不到參考標準,所以來寫寫這篇。

我想我跟其他同儕的差異在於,我不大會看共筆。

我很清楚我自己是理解型的人。
一方面是我看不懂共筆和PPT那種沒頭沒尾的條列式敘述句,對我而言只能就只是背起來。
共筆裡的表格也是一大痛點,我不是很會看表格、不知道從哪邊開始看。
也對我而言,表格的重點應該在於製作的過程、如何整理資訊、找出哪些東西出來比較是有意義的。或許這可以說是一種「素養」、「品味」,有些表格拉進來比較的項目我覺得蠻沒意義的。
(比較常犯的錯誤是:沒提到、不特出,並不等於沒有)

可是牙醫系(或是泛醫學院)受到共筆文化根深蒂固,連國考講義其實也是從共筆延伸而來,看了看有點崩潰,就龜回去翻課本了。

以前念書會自己一邊念書、一邊整理自己的筆記(其實重點不在筆記本身,而是在整理筆記的過程如何用肉體協助靈魂整理思緒),但讀一個章節通常是2hr,做筆記大約也要1.5小時,太花時間了。

開始意識到讀不完後,大約三下後半學期開始就減少自己做筆記的份量、改為線性閱讀為主、偶爾即時在旁邊批註一些小份量的筆記,可能是流程圖、也可能是用簡短一段話涵蓋一整個段落。這會需要一段時間培養,我至少花了半年吧…

為什麼寫說這是「可以從大一開始看」呢?

因為閱讀原文我認為需要大概一年的培養,我自己是花了兩年(高三+大一,翻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普生課本…),所以突然到了考前要來培養,我會認為還是把東西死背起來比較簡單…

前言結束。

總而言之

就是如果你是閱讀理解型的人,我會用過來人的經驗,在此建議你讀什麼書、照什麼順序讀書,會比較好抓到考試重點。

牙醫師國考第一階段總共考兩節、共八個科目,稍列如下:

第一節:
口腔解剖學22題
牙體形態學22題
口腔胚胎與組織學22題
生物化學14題

第二節:
口腔病理學28題
牙科材料學22題
口腔微生物與免疫學12題
牙科藥理學16題

參考書目可以在這邊查找:
https://wwwc.moex.gov.tw/main/content/wfrmContentLink4.aspx?inc_url=1&menu_id=154&sub_menu_id=613

口腔解剖學

口解我覺得近年正在變化中,不至於大改、但小改也不少的科目。

參考書主要是Sicher’s Oral Anatomy,中譯本是俗稱的王道口腔解剖學,重點在那個黑白色、很難搞懂立體感覺的圖(至少我是這麼覺得,我到現在還是看不懂上顎骨的上面觀是怎麼一回事)。

一定要看懂Sicher的圖,因為很難考試當下一時之間從netter轉換過來。

Sicher最新版是1980年代的事情了,
王道也找不到新書了,得上圖書館翻,
各校或許有流傳掃描出來的圖(?
幸好近年Sicher的圖題感覺越來越少。

但Sicher的章節似乎有講到口腔力軌、buttress等如何傳導咬力的機制,
在這幾年課本是比較少談到的。
幸好題目大概是十年一遇,多拜拜就好。

我自己覺得比較好讀的書是Illustrated Anatomy of the Head and Neck,
舒適程度大概是可以配著下午茶讀的那種。
這本書今年109–1才加入參考書目的名單。

要看圖譜的話,我覺得相比Netter,我自己更愛Eduard Pernkopf Atlas of Topographical and Applied Human Anatomy,可以找到1980年Saunders出版社出的英文版,可以一窺當年1980年代的立體感是怎麼回事。論上色、立體感上,Netter好太多了!(即便視角可能差不多)

但當然Eduard Pernkopf這本有二戰集中營的道德爭議,
我自己是欣賞藝術價值為主…
參見: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909188

口解我認為真正的盲點在於「文字text」。

大部分人念解剖都是看圖,不大會去一字一句地讀,所以變成圖像記憶。而國考題有不少敘述題,看樣子是從課本的內文抓出來考,很多概念我自己平常會忽略,例如:hypoglossal nerve有跨過ECA、ECA在retromandubular的層數在stylohyoid、post. Belly of diagstric的內側等等。這部分要掌握我還真不知道怎麼辦,本來學生的layer概念就不是很強了…

(text我是有念過整本大moore啦,但說實話蠻無聊也抓不到重點。後來才知道Moore被喻為內科人看的解剖學…)

牙體形態學

首推Wheeler’s Dent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Occlusion,不過我自己念牙型原文書,就像當年挑了大Moore來念一樣,就只是讀到一堆方向性敘述,很累。

幸好有流傳下來的整理是文字描述性的、而不是表格性的,這部分就靠中文整理cover掉了。

口腔胚胎與組織學

唯一推薦Ten Cate’s Oral Histology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我上課的時候就有讀過一次,還算好讀的一本書,只是組織學不得不提的EM圖有點難懂,幸好不考…

口胚其實考得有點細,但重點不會不集中
(不會從天邊掉下來一個很細很細的敘述,大部分還是有圍繞重點的)。

我會覺得口胚的題目可以搭著口病看,像是facial development對應developmental defect,Amelogenesis對應odontogenic tumor from odontogenic epithelium等等,會對於觀念比較立體。

也可以和正在上課的科目對應,TMJ對咬合、Functional movement對矯正學、Oral mucosa對牙周病學等。

口胚是我覺得蠻神奇的一顆,我大概上課(二下)很認真的讀過一次,然後中間忘掉。大四上拿出來一週讀一章、搭配跨科的讀法,寒假認真整合、再把amelogenesis、dentinogenesis等等因為跨章節斷點比較大的地方補起來,後面兩週沒有特別碰他,都可以憑印象寫個80%的題目,考前還被我翻到一題,開心~~

翻了一下以前的發文,
大二抱怨過Ten Cate排版很爛,文字和圖離很遠;
甚至還抱怨過「Ten Cate絕對是CP最低、居然還是國考科…,超級貴就算了,就是莫名、難以形容的難念。」
現在我看來反而是國考裡最好念的...
可能有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認知,是主要的差異。
畢竟以前連enamel和dentin都分不清楚了QQ

胚胎發育(全身+臉部)那兩章我覺得需要大量理解,切面圖我看到很後面才看懂,誠摯建議直接上youtube找影片看懂怎麼折疊,再回來讀。

Enamel、Dentin-pulp complex、Periodontium是主要重點,也互相影響,大概花個50%心力,前述胚胎發育花20%心力理解,剩下粘膜、TMJ、萌發等等比較獨立,讀起來比較輕鬆,各5~8%的感覺。

Ten Cate最新是2017年的第九版,在我上口胚課那年。

中文版最新是第六版,
沒讀過、不曉得差距多少,但看同學們的反應應該是堪用。

(不過Ten Cate的問題是只有附上recommended reading,而沒有biblography,有時候要向上找說法來源有點難)

生物化學

生化我想說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理解&複習,所以排在寒假一次解決。

翻開圖解複習講義3分鐘後我就發現事情大條,
完全沒有印象+看不懂重點在那裡…

因為事態嚴重,
只好鼻子摸摸拿出厚厚的Lehninger’s 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來讀。

最新版應該是第七版,但是台灣好像沒有書商代理?

據傳是和第六版有僑生弄IE(international edition)回美國賣出爭議?
反正第七版貴到靠杯,四千多塊。
當初同屆的台大有弄進來,我同學有跟到,比較後好像說和6版差不多。
六版二手書市、Medstudent版都有看過500~1000的價格,CP值神高。

我不認為六七版間的差距有多大(應該是說,多出來的細節應該不會考),我相信台灣一票老師手上都還是第六版,國考把Harper列在更前面應該只是想解決買不到新的Lehninger七版的問題,就像前面說的口解買不到Sicher的問題一樣。

Lehninger的好處就是真的很好讀,
每一章也都短短的,不超過10頁,字大圖多,輕鬆愉快,
我這種一年半沒碰生化的人,都能夠花5天讀個津津有味。

不愧是生化聖經。

念過有機化學(雖然念得渾渾噩噩)後,
對於生物化學的「化學」部分更有感覺,可以知道每個配位、每個基團、為什麼生物會選擇這樣的順序進行,也終於知道為什麼Lehninger為什麼那麼喜歡算反映自由能,但這些國考不考xd

國考主要就考生理意義居多(生物化學的生物),對於化學的部分較少。

可以分成兩條線:
一、代謝
二、基因

我會建議從醣類代謝開始(結構、糖解、TCA、糖質新生、PPP、glycogenesis)接脂質代謝(結構、b代謝、w代謝、合成)、接著認真複習氨基酸結構後讀氨基酸代謝。
只要看懂誰跟誰很像、轉氨反應就很好懂。
除了糖解和TCA外,其他不會考太深…

主要還是著重在生理意義(ex.氨基被誰運送、換成誰過膜之類的),
特殊產物/能量多看兩眼(用到NADPH、GTP等)。

順路分享一條在國外meme看到的TCA口訣,很實用:
can i keep selling sex for money officer?
Citrate\isocitrate\a-ketoglutarate\succinate-coA\succinate\fumarate\malate\oxaloacetate
就記起來了!

因為懂了氨基酸,接下來就能看purine、pyramidine的生合成,DNA結構、複製合成轉路轉譯等等,要認真分辨真核原核的差別。

104前後幾年很喜歡考調控,但這幾年我覺得是一陣一陣的,有時候偏代謝、有時候偏基因。

順路抱怨一下第六版Lehninger在畫氨基酸代謝時,前後使用的ketogenic、glucogenic路徑顏色不同,無法一目了然。這點好像在第七版有修正掉(印象中)。

口腔病理學

口病的參考書就
Regizi的Oral Pathology Clinical Pathologic Correlation和
Nevielle的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
國考主要應該是Nevielle(包含Lmarch小藍書的主軸也是Nevielle)。

我花了很多時間想要看懂Nevielle、但一年過去可能還是只有一半的功夫。

讀Nevielle的重點在找到每個病的特徵、並找到和其他DDX的方法。

我覺得這種sense是需要花功夫培養的,
什麼東西重要、什麼不重要,又跟誰比較?
我一直到了考試前幾個小時的半夜,才抓到更進一步的感覺。

這可能需要幾種sense

一、同一類疾病的common sense
例如說:
病毒感染牽涉到interferon作用,發燒Fever就會是很普遍的現象。
Cyst因為液體張力的緣故,通常是一球、邊緣清晰的樣子。
越惡性的通常會痛。
(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沒有人跟我說過,得自己摸索出來。)
有了common sense就大概可以找到獨特的地方

二、不同疾病間的差異。
就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病和前/後或哪個病有差異?」
多了什麼症狀、少了什麼基因表現?
是因為臨床表現不同? 還是因為切片表現不同?
事實上Nevile在排疾病順序時,算是有規矩的,前後可能是同個類型、可能是種過渡(不過我是讀了幾次之後才體會出來的,太容易陷進死胡同了)

三、對於特徵的sense
slightly female-predominance有沒有意義?
10%患者會發生某某病徵,有沒有意義?
It may be unilocular or multinocular.
It’s an unilocular lesion. However, multilocular lesion isn’t rare兩句是否同義?
(我的文字造詣不夠好...)
這影響了怎麼歸類、怎麼壓縮知識(我腦就這麼大…)

在這樣讀下來,我發現我還陷在一個盲點中:章節。

如果再讓我認真讀一次Nevile,我應該會這樣做:

打亂現有的章節分類。

Nevile章節的排法是一如其名按照Pathology致病因排序,
但在臨床上、或是看到國考的圖的時候,或許需要的是
「按照表徵的分類(白斑、紅斑、硬塊、出血、腫脹)」、
「按照切片特徵的分類(巨細胞)」、
「translational medicine按照基因的分類」
「按照臨床特徵的分類(咖啡牛奶斑、丘疹)」等等
不只是把相鄰的拿來比,更應該跨越章節按照可能看到的來排。

而終究這樣的分類還是會回到最根本的問題:
「這個病和那個病有什麼差異?」

(看起來繞了一圈...對我真的繞了一圈。)

這部分我覺得是Nevile的軟肋,
Oral Pathology Clinical Pathologic Correlation在疾病間的過度我覺得是比較順的。

(然後推薦一下LMarch的國考班,真的聽了之後再回來讀有level up省去很多時間摸索的感覺~~~)

牙科材料學

牙科材料學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搞懂的科目,
但至少我證明的他是可以被搞懂的(遠目,
我也終於找到方法念他。

學校上課時採用的課本主要是Phillips’s Science of Dental Materials,最新的是2012年的第十二版。相比前面說的1980年代的解剖學而言很新了,但北部有老師說這本太老、出題參考不多。

Philips很厚很難唸,我覺得關鍵在於他說了太多的操作技巧。常常介紹完材料的性質後(甚至沒有說的很好懂),就會開始解釋臨床or技工室操作,我覺得太偏laboratory guide的感覺了。

我只有上課認真讀過一次,但是沒有搞懂。

因為小慧上課的補充講義,讓我認識了另一本書:John Powers 和Wataha出的Dental Materials: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這本書簡單易懂,尤其大推Table 4–6對各代bonding agent的整理,超級實用!

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x
我會選Dental Materials: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搭配上課進度,真的相見恨晚。也因此,這次國考複習就從這本開始念,東西說多不多,一章大概一個小時可以結束,大概可以抓到考題70%的邏輯、答對60%的題目。

但真正能掌握考題邏輯的,其實是Craig。
Craig’s Restorative Dental Materials

別被他的名字騙了,不只是Restorative material,整個牙科材料其實都是restorative material啊~ 我本來很怕整本書打開來都在談resin、顏色選擇之類的東西,但並沒有,他寫的比Philips好懂太多!

Craig一書最新版是2018年初的第14版,是所有國考書最新的(Philips 2012, Powers 2016, O'brien 2008),當初是想說按照北部傳來的八卦,據說Philips太老,於是去念的Powers/Wataha的書,結果考題只能答個50%,加上硬讀Philips頂多拉到80%。萬念俱灰的情況下,打開Craig、把一直沒看懂的金屬加工讀完,寫考古,邏輯完全一樣!!

按照我寫考古的感想,90~100年間大約是以Philips為主,有些圖一看就知道是Philips來的;100之後大概以Craig為主,100%,但是據說108–1改了牙材的題庫,我目前看應該是Craig+Powers為主,單念Craig可能不夠。

Craig的小問題是太新了、走得非常前面,把很多舊東西都丟在網路上,像是Cement只說了GI和RMGI,把PC、ZPC等等都丟了(ZPC臨床都還在用);印模材的部分只說了Alginate、PE、Additional Silicone,Condensensing Silicone、Polysulfide、Agar都沒提。另外對於denture base、Wax的部分所提也不多。

所以,應該是說,
Craig有寫就念Craig、Craig沒寫/寫不多就念Powers,應該就很夠用了。

另外,在遙遠的年代,學長姐們念國考看的是鍾國雄的牙科材料學,但很早以前就被說觀念太老舊了。今年2020出了最新的第二版,想說一本也不貴,八九百塊,就買回來翻,大略的感想是東西太少。目前也還沒列進國考參考書,等著看接下來的發展。

(其實也該念一下Contemporary Prothodontics、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Endodontics等書,有些東西就不是從牙材課本來的,是從臨床課本來的…)

口腔微生物與免疫學

算起來是分:口腔微生物+免疫學

免疫學的概念我認為念Murray Medical Microbiology一書就夠了。

當初上課想說分擔能量,微生物念Murray Medical Microbiology中譯本(醫用微生物學)、翻得還不錯;原文能量拿去讀Janeway’s Immunobiology。但考試Janeway完全用不上,把Murray免疫學的部分(section 3, ch.7~10)看懂就夠了。可以順路看看ch.3的殺菌滅菌消毒原則,可以cover一點牙藥。

(但也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讀中文掃不大到重點,讀英文課本或許是因為句式簡單的關係,只要作者廢話不要太多,眼睛掃過去很好抓主詞動詞受詞,中文我會迷惘在茫茫的象形文字當中)

口腔微生物學近年有點飄渺…

如果是102年前後的題目,可以靠L.Samaranayake的Essential Microbiology For Dentistry來處理,牙周病學巨擘、A.a.菌專家蔡P就是用這本上課。大致上花一到兩個晚上把整個Part.3讀完(份量真的不多),尤其在Viral infection的部分可以幫助理解口病的病毒感染。畢竟口病是按症狀來講、這邊按病毒來講,就腦袋中的整理有差,算是另一個方向的接觸(approach)。

這幾年真的如學校老師說的,需要理解一些paper上的經典概念,我會覺得這張經典圖有必要理解,好多地方都出現過同一張圖,牙周病學的書也有。

Essential Microbiology For Dentistry 和 Carranza’s Clinical Periodontology都用過同個概念圖

光是這張圖的概念,每隻菌用什麼機制附著,這兩年就出了兩題,應該是可以把握一下。

總之,算是從L.Samaranayake的Essential Microbiology For Dentistry的Part.3轉到去考Part.5 oral microbiology的感覺….

牙科藥理學

CP值低,多拜拜的放生科…大概憑感覺隨緣選xd
真的要說的話,我太晚買Katzung藥理學了。

學校上課是用Katzun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前1/3學期我還很努力嗑原文書,但後來發現不大對勁、有些地方念不懂。不得不說牙醫和藥學還是有不小差距,感覺藥學在理解化學結構上花了不少功夫(畢竟和代謝、藥效有關係)。藥物動力也是似懂非懂的狀態。於是…

在學期剩下的最後一個月的時候(只剩下一次考試),一查才發現Katzung有出中譯本,厚厚一大本1200頁才不到2000元,超划算xd

翻譯也沒有翻得很差,看不懂的部分真的是因為Katzung原文就語焉不詳xd

算是接下來如果進臨床,要回頭回來好好看的書。
(上麻醉學時就有把Katzung重新拿出來讀)

總結

抓到考試重點不只是抓到老師出什麼,
其實更關係到老師的出題邏輯、怎麼去接近(approach)一個概念,
更簡單的說:這題目怎麼來的?

這些選項從何而來?
如果看得出來,會好答題非常非常多。

國考題目扣掉死背數字、類型等,大致分類可以分成三類,按難度排:

一、改反敘述題
選項出現的主體是明確的,但形容詞被改相反了。
多、少;大、小;硬、軟;會、不會等等。
這種題目可以靠從小到大學來的刪去法處理。

二、正面論述題
就是那種正確答案很正確,
但錯誤答案你也說不出來哪裡錯、感覺怪怪的、刪不掉的那種。
這種題目就是篤定地相信。通常正確答案會是課本裡斬釘截鐵的一句話,就看你有沒有看過。

三、亂湊題
亂湊題還可以分知道哪裡來的、和不知道哪裡來的,
例如說考石膏,
可能某個選項一看就不是用在石膏的敘述、是來自蠟的,
看得出來就是知道哪裡來的;
感覺怪怪沒看過這種寫法、但不知道從哪裡A來的選項也不算少見。

我覺得對我而言,
答題的當下意識到這是哪種題目類型、進而採取不同的應對心態,是很重要且必須的事情...

也因此,在答題與準備上,我才會選擇這樣的讀書策略。

只能說這種事情是因人而異吧xd

我不大能接受自己處於「懂一半」的狀態,摩羯座的追根究柢有時候也挺煩人的啊~

如果未來學弟妹有任何問題、或是有新知想要討論,都非常歡迎留言找我~

--

--

JustinLian_foto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Full time story writer (Kind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