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師國考 第二階段準備心得

JustinLian_foto
39 min readSep 12, 2022

--

一樣不是適合所有人的

照舊,先上人權
差一點就有平均80惹QQ

先說結論,

對於正常的台灣牙醫學系學生而言,二階國考肯定會過、很好過。

怎麼敢這麼說呢?因為是考選部"偷偷"說的。

考選部的系統上可以查到歷次的統計報表,我們可以看出不少端倪。

先來看看上一次考試(111–1)的通過率吧!

疑,不是說很好過?怎麼只有52%的及格率?

我們再往前看一次(110–2)

就有超過九成的通過率。

我們再把近五年的及格率和統計放在一起看:

好像又看出了什麼,所以我們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開看

會發現近五年的總及格率平均是78.2 ± 15.0 %。
若單獨把該年第二次(暑假)的及格率拉出來,是90.6 ± 4.8 %;
若單獨把該年第一次(寒假)的及格率拉出來,是65.8 ± 9.9 %。

在經過適當的分組後,標準差(std)變小了,
數字變集中了,可能有什麼趨勢在裡面。

再往前看歷年報考人數統計,
第二次的平均值459 ± 9.3人;第一次則是 75.6 ± 24.6人。
跑個One-way ANOVA,P值顯著,
拒絕虛無假設:第一次二第二次的報名人數相同。(應該是不同!)

這時候你就該串連起一切了。

每年第二次在暑假考試,
也就是大多數牙醫學生畢業後「轉職」的首個考試,人才濟濟。
(而會在寒假畢業首考的又是什麼類型的人?)

另外還可以關注的一點,台灣牙醫師有總額管制,維持在350~380之間
(以前說350啦,380多30個是成大牙醫學系後來新增的,但成大牙醫學系目前最大的是大三升大四,還考不到第二階)
每年暑假卻都可以有460人左右報考、412.6 ±24.3人通過。
(近五年每年發照數平均是462張!)

多出來的人哪來的?萬年考生?波波?西西?(丁丁?拉拉?)
You know what I mean.

如果你對於五年第二次平均90.6 ± 4.8%的通過率沒有概念,
那我們看一下大家(應該)都經歷過的第一階段考試的通過率。

總及格率是56.2 ± 3.8 %
若單獨把第二次(暑假)的及格率拉出來,是56.3 ± 4.0 %;
若單獨把第一次(寒假)的及格率拉出來,是56.1 ± 4.1 %。
其實兩次沒差多少。

我們把同年度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通過率畫在一起

會發現第一階段的通過率確實持平、相當穩定,寒暑假沒差多少;
只有二階有這樣週期性的變化。

可能是因為

一、每個學校規劃第一次考一階國考的時間不一,但二階國考考試時間相同
這會造成兩個考試首考的人數不一。
一階國考的考試時間有大三下、大四上、大四下等等,
所以第一階段的國考不會有明顯週期性變化。

二、90%通過率對上60%通過率的selection(bottleneck)效果不同
換邊看就是汰下來的10%對上40%,且再一次面對90%對上60%的機會。

但若把考試這件事情當成骰骰子機率,會解釋不通,必須考慮機率不均等的狀況,也就是每個人的良莠有別。狀況可能比較像是常態分佈的鐘型曲線,只差cut-off在哪裡、剩下的人在哪裡、怎麼分布與多少人數。但這點沒有所有原始成績很難證明,純粹假設與體感。

或許也可以試著疊合同一批考生在一階和二階分別的表現是否有關聯性、不同屆數之間是否有強弱落差。例如我自己是109-1四上寒假考一階、111–2二階;111-2二階的同批考生可能來自108-2三下暑假、109-2四下暑假首考。但試了一下雜訊太大,一階近五年總及格率56.2 ± 3.8%真的太漂亮太一致了,可能要疊個好幾年的data(且這必須建立在每次考試的難度落差<屆數落差的前提下分析)。

總之從這些考選部透露出來的資料,就可以得到一點"體感"
近五年而言,
第一階段總及格率是56.2 ± 3.8%、且寒暑假考沒有明顯差別。
但第二階段"首考"則有90.6 ± 4.8%;

相信如果是通過成功過關那56.2% 第一階段窄門的人,
第二階段應該是輕而易舉,多1.6倍的通過機率呀。

同樣的統計資料裡還可以看到很多事情:
(以下均以第二次考試為準)

其他的公開統計資料包含報考、到考、及格的年齡與教育分組。
我們可以把年齡與性別拉出來,手動算一下

會發現近五年,女性的通過率都高於男性,
且五年到考人數是男254 ± 5.1人;女201± 13.4人,男生卻還比較多。
女生量少質精ww
(BTW, 108–2那次21–25歲組女生通過率100%,超厲害)

再來看年齡分布:

近五年係指106-110年度,每年第二次考試(暑假)

會發現說:

  • 在30歲之前,女生的通過率都高於男生;
    31-35歲相近,在36–40歲組卻是男生高於女生。
  • 隨著年紀愈大,通過率漸減,
    且標準差漸大,表示每年考生通過狀況不穩定。
  • 21-25歲的通過率最高、每年的表現也最穩定(標準差差最小),
    五年平均為男96 ± 2%、女97 ± 3%。

小結

這些數字帶給我們的啟示:

近五年而言,
第一階段總及格率是56.2 ± 3.8%、且寒暑假考沒有明顯差別。
但第二階段”暑假考”則有90.6 ± 4.8%;

相信如果是通過成功過關那56.2% 第一階段窄門的人,第二階段應該是輕而易舉。

而對於超應屆考生(18歲高中畢業+6年大學生涯=24歲)、或差一年的考生(到25歲),五年平均通過率都在97 ± 3%,更是勢在必得。

若到了26-30歲、31-35歲、36-40歲這幾個崁,通過率漸低,
分別是87%、72%、51%,
特別是26-30歲之間,男女的通過率分別是84±10%、90±5%,
這個年齡層的男生要加把勁(但通過仍是可以預期的)。

看到標準差可以發現,隨著年紀漸大,標準差越大,
表示每年都還是有人突破重圍成功達陣,年紀越大越吃個人表現。

以上資料都來自考選部的公開資料,很多人不知道有這種東西https://wwwc.moex.gov.tw/main/examreport/wfrmexamstatistics.aspx?menu_id=158

更新一下111-2的通過資料

可以和前文驗證一下,
整體通過率趨勢不變,落在90.6 ± 4.8%的範圍內
一樣越年輕通過率越高,今年21-25歲女生的通過率是驚人的99.1%,只有一個沒過。

二階國考肯定會過、很好過。

其實簡單想嘛~
只要平均60分就通過了,60分是什麼概念?
五題AADBC可以錯兩題,也都有60分,還能截長補短。
應該是很多學測、指考高分考上牙醫學系的都很不適應的事情。
看到自己錯一拖拉庫其實都還有六七十分。

所以這篇文章的重點或許不在「考過」,而是分享一些「怎麼過」的經驗。

起心動念再次寫這類文章,
除了有自己直屬學弟推我入坑之外,另一方面是我發現:
一階國考時在校,有很多學長姊講座分享;
但到了二階國考,大家都是在實習結束後、畢業後摸索著,
很多學長姐也早已步入臨床,忙得不可開交,傳承的內容還真不多。
所以二階國考的心得、策略相對稀少。

準備起來,相較一階國考時少了不少策略,多少還是讓人心慌呀~

先釐清一下我的人設,或許有助讓讀者理解這篇的參考性。
私立牙醫學系、外放國立機構實習、
沒有綠卡、不是Native Speaker、
大一從普生普化普物開始練習讀原文書
只有考試會看共筆考訓,其他時候都是抱著原文書讀心酸。
所以說了,不是「
不是適合所有人」。

來看看都考些什麼、占比多少吧!
先省略那些"其相關臨床實例與醫學倫理"

牙醫學(三)
- 齒內治療學 26題
- 牙體復形學 26題
- 牙周病學 28題

牙醫學(四)
- 口腔顎面外科學 56題
- 牙科放射線學 24題

牙醫學(五)
- 全口贗復學 22題
- 局部贗復學 22題
- 牙冠牙橋學 22題
- 咬合學 14題

牙醫學(六)
- 齒顎矯正學 30題
- 兒童牙科學 30題
- 牙科公共衛生學 20題

會發現國考題有一些大致的特點:

科目多

相比一階國考7+1科(牙藥放掉),
二階國考足足有11+1科(牙公衛放掉)。
但相對的,每節科目數是較少的,代表每一個科目分配到的題目數上升

範圍大

每一科都範圍都沒有極限,幾乎只要課本有說過,都可以考。
就看出題老師有沒有刀下留人…

題數多

一節60分鐘80題其實就很考驗閱讀能力了,平均一題只有45秒。
當然題目有難有易,不是每題都要用到45秒、但也有些題目會用超過45秒。
速度與判斷力是我認為必須在備考時,時時警惕的。

我自己不論練習還是考試,平均花25 ± 5分鐘刷完一輪題目,
維持住讀題的節奏不要卡死空轉,30分鐘80題,一題22.5秒,
省下時間再回去專心想那些卡住的題目。

偏基礎科學

雖然前人都說「有了臨床經驗,二階很好考」,
但這不代表都在考臨床經驗,主要還是考基礎學理
臨床經驗比較像是給點引子,思考也好、串聯也好。

所以當實習結束、實習時都在追求臨床操作的當下,
要重新回去連結最基本的Pathophysiology,還是有點痛苦的。
(所以要善用臨床所見加深記憶!)

選擇最好的

其實國考題的邏輯,有的很微妙。但畢竟這是單選題。
例如111-1 牙醫(三)的31題

30.關於冠蓋體(onlay)的咬頭修磨,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會延伸到頰側或舌側溝
B.可重新調整咬合關係
C.可增加抗力(resistance)的效果
D.可增加固位(retention)的效果

答案給D,但如果就增加接觸面積、可以增加bonding、增加retention的觀點而言,咬頭修磨多少還是有增加Retention的效果。

109–1 牙醫(四) 14題

下列何種口服抗生素對於齒源性感染成效較差?
A.metronidazole
B.ceftriaxone
C.amoxicillin
D.clindamycin

我一看就想說:口外課本附件五有提到metronidazole,只能抗絕對厭氧菌,對於耗氧、兼性厭氧菌無效,比較多用在牙周手術、或是合併penicillin類藥物使用。所以選了A。

結果答案給B. ceftriaxone
因為ceftriaxone根本不是口服抗生素,要IM或IV給藥。

所謂下列何者正確,就要選看起來最正確的(或是課本肯定有說過的);
所謂下列何者錯誤,不只是選明顯錯誤的(大改小、多改少、是改不是)、主詞換人的,或要選課本沒說過的。

但我說過在一階的心得就說過了,沒說不等於沒有錯誤啊xd
但沒辦法這就是考試:)

總之寫國考題需要一個不錯的邏輯,
但又沒有那麼透徹(鑽牛角尖)的邏輯。

再者,
每一個出題老師對於其「錯誤」的「寬容度」都不大相同,有寬有嚴;
有的只要沒有完全跟課本一樣,就算錯;
有的則是在差不多語意的情況都OK。

我大概每一卷的前20題寫起來都比較卡,
或許就是因為還在適應每一張考卷老師的手感吧。
很難描述清楚,自行體會。

要猜一下老師的心

例如111-1 牙醫(三) 48題

使用傳統光照樹脂填補後牙鄰接面時,齒齦壁(gingival wall)上第一層樹脂厚度建議為多少厚度?
A.0.5~1 mm
B.1~2 mm
C.2~3 mm
D.3~4 mm

一般會用臨床經驗想說,第一層樹脂墊個薄薄一層Flowable resin做Liner,不用太厚所以選A。但這題答案給B。
老師要考的應該是Summit課本的這張圖:

(所以感覺出題老師用 "傳統光照樹脂" 來指Oblique Incremental Technique啊~ 用薄一點的減低C-Factor不好嗎?)

又如111-1 牙醫(五) 48題

32.拔除下顎有兩個牙根以上之遠心傾斜的阻生齒,下列何種齒切除術比較適當?
A.先將後側牙冠部分切除
B.先將前側牙冠部分切除
C.先將牙冠橫切斷
D.先將牙齒前後對半切斷

想想自己的臨床經驗,各有流派,
有的老師不管怎樣都是中分拿、有的則是切Crown拉根。這題在考什麼?

考第七版Contemporary課本的圖

所以其實正常應該要畫靶射箭,解國考題更可能需要一點射箭畫靶的能力。
能夠知道出題老師這一題其實在問什麼,(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

常常就是要考A的概念(但是A太簡單了,一語道破),
只好寫成a的樣子,乍看有點難以理解,りしれ供さ小。
但只要有看得出文字的a其實在說A,題目都不難。

小結

國考題大致呈現了一個特色:
科目較多,但是每科的題目也多很多、範圍大很多。

這代表出題老師不大會在一個概念上糾結很多題,
就體感經驗來看,一個概念若連續出題,平均兩題、至多三題。
三題也才3.75分,就算這一個概念不會,這一科也不會死光。

但要重申一下:
不會在一個概念上糾結很多題」不等於「忽略基本概念General Sense

出題的樣子與分部大概是這樣,
而每種人的準備方式可能是...

把課本提到的都念完的人有著最大的守備範圍,但課本不只一本...

很多前人都說過:「國考貴在念熟」。
念熟的人可能專注在一小區域裡,扎穩腳步,穩穩地拿好基本分。
但與其說念熟、死守一些基本概念,我倒認為更好的講法在於要「釐清」,

但如同前面說的,國考題題目多、範圍大,代表其密度稀。
只是反覆關注幾個基本概念我覺得不大夠。
(但若以考過而言,絕對都夠60%)

用考古題推測出題熱點也是一個方法,
雖然還是會有miss掉的部分,但至少投資報酬率不錯。
但是要注意:這個「熱點」有多大、有多熱(小紅圈圈的大小),
其實在考出來之前都不知道,所以還是可能有miss掉、投資錯誤的可能。
(衷心欽佩出題老師們,每年的題目看起來都不一樣)

把考古題法(右)這個東西推到極限,其實就是讀課本法(左)。

再者,答案、就算要申覆,都是以課本為依歸。
臨床上有再多的作法、再多的可能,都不如課本的「標準」。

所以我自己選擇讀課本xd

讀國考書?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有買合記出版的「最新牙科國考完全攻略」。

我自己也有買,而且很晚才買。(六月......)
使用後的心得是對我而言不太實用

其一是,我自己是讀課本派的,
後面的整理其實我看得不多,
多是寫考古有遇到問題時想找個說法,但常常沒有。
整理的品質也是參差不齊,有的科目真的整理得不錯,有的則有些隨興...

其二是,
我後來的複習策略是讀完一整科課本(或整理)再來刷一整科的題目。
所以分門別類的考古題整理對我沒有太實際的用途。
但確實,把考古題分門別類,確實可以看出一些出題熱點、出題深度等,
但在題目排序上又覺得可能可以做得更好。

且若要看出題熱點和深度,
這本書的出版於2015年6月,收錄的題目約有十年,大概是從92~101。
細思極恐,92年2003我還沒上小學,101年2012我還沒念高中。

現在都2022了,
收錄最近的101考古題也是十年前的事情,實在是有些久遠。
有些科的出題方向都有微幅修正,難免對應不上。

這本參考書的價值會隨著時間遞減,一如我的文章xd

各科攻略

其實國考分節相當有道理,同質性的都放在一起了,可以交互參照。

牙醫三

包含Endo、OD、Peri,我覺得是最難拿分的一節。

主要還是前面說的範圍大、但題數相對少的情況下,出題/內容比的密度稀,投資報酬率低。(你可能會覺得Prostho各科題數更少,下面會說到)

Endo應該是三科裡面最好拿分的,
題目蠻明確是以Cohen's Pathways of the Pulp為定本,
但論難度與深度大概在Principlen and Practice和Pathway之間。
如果只是要有一個大概念、特別是臨床操作,
念Endodont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會快很多,大概可以cover 七八成。
比較細節的分生機制、生理,還是要回到Cohen。

Cohen其實相比其他教科書,也算是好念,文筆行雲流水。
就是有時候講著講著會開始進入奇怪的領域,引一堆Paper數字做比較、然後不一定有結論,有點像是Ingles Endodontics的風格,我會建議遇到這種段落直接跳過看結論。

可以細讀的段落包含:

Ch.1 Diagnosis(*)
特別是診斷方法的比較,
至於診斷分類,讀哪一本都沒差,因為通通都是抄AAE Guildline。
(一樣大推Ingles Endodontics對於Electirc Pulp Test的是個Sensibility反應能力、而不是Sensitivity敏感度、或活性Vitality測試的解釋相當完全,我在之前的文章提過了。Pathways一直到12版才加上Sensitivity Test一個小字)

Ch.11 Periradicular Surgery
幾乎歷來都會出個1~2題。
口外其實也有提到Periradicular surgery的處理,但是方法就比較...口外,沒有顯微鏡視野協助的操作邏輯有一點不一樣。
111–2的 17題以3 mm 長度切除根尖 和 18題止血材料 其實都來自這章。

Ch.13 Dentin-Pulp Complex(***)
一定要仔細讀完!要考都考很細。

Ch.15 Microbiolgy可以看Endodont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這本就好

Ch.21 Trauma
可以直接看IADT的Guidline,
只是要記得和口外那一章對於Trauma處理的固定時間區分一下,略有差異。

OD看起來主要是以Sturdevant為主,必看的內容包含

Ch.2 Dental Caries
特別是不同位置蛀牙的形式、蛀牙的成因、細菌。
看公衛考古題時會看到的Stephen’s Curve就在這張裡會出現(Fig.2.12)

Ch.1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ntal Anatomy, Histology, Physiology and Occlusion
Ch.5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Enamel and Dentin Adhesion
Ch.13 Dental Biomaterials
這三章可以一起念

Ch.1主攻Enamel、Dentin、Pulp的組織結構,反而Anatomy、Occlusion可以跳過,留給咬合學念。
有了Enamel rod、Dentinal tubule的想像,就可以看Ch.5 Adhesion的原理看;看懂Ch.5 Adhesion原理就可以去看Ch.13各種Bonding Agent的成分、開發歷史,印象會更鮮明。

讀完Ch.5會順便讀到Amalgam,就可以去念
Ch.4 Fundamental of Tooth Preparation
和Ch.10 Amalgam Restorations

特別是Amalgam,一定要念!
畢竟臨床都沒什麼看到了,沒有辦法瞎猜。

Ch.7 Color and Shade Matching in Operative Dentistry
還有一些Inlay、Onlay的Preparation,
我覺得可以放給Prostho念,
Fundamental一書的細節反而還提得比Sturdevant多。
(但互補色的題目、ABCD色調的hue偏向,都是來自Sturdevant,可以從Prostho打一點比色的底再來看。)

Ch.14 Instruments(*)
除了一直在考的GV Black號數分類之外,其實Rubber Dam、Clamp也考不少次。

Summit的話則是可以看看Ch.16 Natural Tooth Bleaching一章。

Peri是牙醫三最難考的,
主要是範圍大、資料多,
Lindhe、Carranza兩本書都是各兩冊、砸到腳上會受傷的那種。
雖然帳面上題數比前面兩科多兩題,但我覺得投資報酬率很低。

我自己上課的時候是讀Carranza,到了臨床實習是讀Lindhe。

Lindhe的最新版(7e)在2022年出版,主要納入了2017年新的牙周病分類。
Carranza最新版(13e)雖然在2019年出版,但如同書裡(Ch.5)說的「在本書差不多正要出版之時,AAP和EFP正在討論新分類喔」,還是以1999年的分類為準,看不到Carranza一書對於新分類的見解。

牙周病學的難念除了範圍大之外,「變動大」也是一環。
而難題們(細菌、細胞激素、免疫)都是出自這個部分……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對於疾病的理解已經從試著找單一致病菌(A.a.、P.g.)、經過菌種失衡說、到探討到宿主因素身上。

新分類把Aggressive和Chronic擺在一起,就是回頭檢視細菌和宿主的關係,藉由Grade的設計把宿主易感性因素擺了進來。所以其背後Pathophysiology討論的主軸一直在改變。

考古題常出現的Page & Schroeder, 1976的Initial、Early、Established、Advanced四個phase,在Lindhe第五版還有出現(Ch.11 Pathogenesis),但到了第七版,課本如是帶過:

The development of gingivitis and periodontitis was loosely classified into the “initial”, “early”, “established”, and “advanced” lesions by Page and Schroeder 44 years ago (Page & Schroeder 1976). However, today this is probably better viewed in the first instance as the development of a stable, homeostatic, gingivally confined lesion (gingivitis) in which the plaque microbiota is in balance with the host response.

然後對於一些細菌的各論,也都是要翻回第五版Ch.9 Periodontal Infection才比較詳盡,第七版的Ch.9 Periodontal and Peri‐Implant Infections比較不談單一菌種在致病上的特色。

雖然看起來從5->7砍了很多東西,但七版也多了不少,特別是Ch.10 Pathogenesis of Gingivitis and Periodontitis,雖然可能看不懂,但還是必看,這幾年都有考QQ(我承認我只搞懂大概七八成,有些段落忽悠過去)。

特別是Th1、Th2與牙周病的關係,
怎麼從偏innate response的gingivitis變成humoral immunity、組織破壞的periodontitis,其細胞、激素的變化,都考出來了。
(印象中以前牙周病課都沒上到這部分...)

至於那些細菌就很尷尬了,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我最後是直接讀整理吞下去,考前多看兩眼,幸好考得還算簡單。

Lindhe我覺得值得念的還有
Ch.1 Anatomy and Histology(***)
要仔細念,如果有考都考很細,
以前以為電子顯微結構不會考,但現在都考出來了...

Ch.4 Mucosa at Teeth and Implants
也是考題常客,只有15頁,圖還很大張,很快就可以念完。

其他牙周手術的部分,
基本概念我倒是覺得念Carranza就夠了,至少卡通圖畫的比較可愛。
像是Ch.60 Periodontal Surgical Therapy、
Ch.62 Resective Osseous Surgery、
Ch.63 Periodontal Regeneration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Ch.65 Periodontal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
都有助於打底基本概念,也不會像Lindhe一樣有時候過度詳盡。

不過牙醫三我覺得有一個大懸案,就是Pulp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OD課本是寫說大約25~30mmHg,
而Endo的課本和考古題則是10mmHg,
如果要答這種題目,我可能也要看一下是在那個範圍才答得出來...

牙醫四

口腔外科和牙科放射學,應該是最好拿分的一節!普遍大家也考得比較高。

口腔外科學不用說,
整本(***Contemporar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抱著讀準沒錯,真的是整本、所有章節。
投資報酬率高,所有的細節都值得注意。
包含Appendix V的抗生素簡論,都值得一讀,對於概念建立很有幫助。
(例如說111-2考了Biopsy後樣本的存放,福馬林要泡體積幾倍,真的考很細啊~~)

和一階國考相比,重要程度等同Ten Cate’s Oral Histology,大海中的浮木、海岸線的明燈。

但我覺得這本書本身不算好讀(文法?用字?不大確定),我一天最多只能推進2~3個章節,花了十天才讀完。(因為推不動,所以是搭配別本書交互著念,轉換心情)

(和其他同學討論時發現,好像6、7版的一些說法還略有差異? 這我就沒有深入細究了,我直接讀第七版)

但Contemporar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比較像是寫給GP醫師的口腔外科學,完全沒有提到口腔上皮鱗狀細胞癌(OSCC)的處理,對於骨折的復位也描述不多。

正顎手術也只是提個術式名稱,詳細要怎麼做描述的不多
(幸好考不深,Contemporary可以應付)。

骨折處理、OSCC處裡,都可以從Peterson補足,
Peterson可以念的包含

Ch. 16 Rigid versus Nonrigid Fixation,
近年什麼Lag Screw、鋼板的定位、厚度選擇等等,都出自這一章。
(明明也是Edward Ellis III寫的,結果沒收在Contemp一書==)

Ch. 31、Ch. 32 Oral Cancer Treatment都值得一念
特別是要惡補一下頸部淋巴結分區、什麼時候要做到什麼程度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Extended Neck Dissection?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ion倒底切哪幾區?Modified保留什麼結構等等,都有出現過。
幸好目前考起來都不算太難,有個大概念就夠。

另外每年都會有1~2題局部麻醉,
都出自Stanley F. Malamed的Handbook of Local Anesthesia,
(例如110-2的那題紅色麻藥管,就直接是課本的圖)
不算難念,也不用全念,
Ch.2~9這些過去比較少注意到基礎學理搞懂就好,不會花太久時間。
我自己是見習練習互打麻藥前唸完的,印象中兩個半天就能搞定,很親民的一本書。

牙放的話,有White and Pharoah’s Oral Radiology和Essentials of Dental Radiography and Radiology兩本書。

在後半段的編排上,
White and Pharoah是按照疾病的病因類型去區分,很像再念一次口病課本。

所以我自己是主攻Essential一書,
後半段的Radiology是分兩章介紹radiolucent和radiopaque的病,是真實的臨床斷面、可以學著DDX,很實用。
這本裡提到的Salivary Gland Pathology,我甚至覺得比Contemporar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寫得還好、更簡明,值得一看。

前面的放射線基礎科學,就當作科普文讀一讀。
不算難念的書,三天可以整本嗑完。
只是數字都要多留心,考出來都是一翻兩瞪眼的知識...

牙醫五

補綴科大本營。
整體考題近年有越考不知道考什麼、越考越細的傾向,
但幸好上課時補綴科學分多,所以其實學習得很扎實。

我會認為必須從咬合學開始念,雖然咬合學只有少少的14題,
但是咬合學是牙科(特別是補綴)之本,
FPD會考到咬合、RPD會考到咬合、CD也會考到咬合,
對於咬合學足夠的底子肯定不虧。

咬合學
我覺得參考書主軸一直在變,連帶題目的走向也一直在變。

早年(100以前)蠻明顯是1985年A Textbook of Occlusion和1995年Occlusion這兩本書為定本,幾乎所有的答案都能找到。

像是考古題常常出現的"側方運動時,平衡側稞頭向下、向內、向前移動"就是來自A Textbook of Occlusion的描述;
常常考的Jaw Reflex也是這兩本古書寫得透徹。

不過這樣的局面在近年突破較多,
咬合學不只是考硬組織的對立,也加入越來越多軟組織的考題。
(例如Myofacial Pain等肌源性觀點)

一方面我猜是台灣當年弄咬合學的學者們,都幾乎是師承Michigan的Ash或Ramjford,是偏向顎咬合學派硬碰硬的;而近年有在關切咬合學的新一代學者們,比較偏向肌肉、軟組織、功能學派。(像是最新的Centric Relation定義,就是來自Functional Occlusion的Dawson,他的CR條件是包含了:"在這個位置上施壓患者並不會痛",這樣的功能性定義)

論打底而言,我覺得A Textbook of Occlusion寫的比Occlusion一書來的簡明易理解,特別是側項運動的解釋(ISS、PSS)。

但必須提醒的是A Textbook of Occlusion的作者群,就是支持Balanced Occlusion的那群,即便Balanced Occlusion已被證實不存在自然齒列,他們時不時會透露出以Balanced Occlusion為正宗的信仰。(會有一種..."這東西很好啊,只可惜自然界不存在"的態度)

Occlusion一書裡的反射、肌肉組織學一定要看,
其他咬合學與xx學的關係可以輕鬆看(反正都是沒有關聯)。
咬合調整在Occlusion一書也寫得很多很詳盡,可以一讀。

BTW,
咬合調整非常有「邏輯」,其實不用死背什麼BULL,
之所以要BULL,而非LULB
(在"反正有干擾就修掉"的想法下,其實修哪一邊沒差。對吧?)

有一個隱而未顯的中心法則很重要:中心咬合的均勻與穩定。
其實咬合調整的第一步是獲得均勻的Centric Occlusion,
且有足夠的stability。
(當然,現在改叫MICP了,但CO並不等於MICP,CO之所以用MICP取代,是因為過去CO被濫用了。CR時的Occlusion、和MICP的Occlusion在舊的文獻上都被叫做CO叫來叫去)

第二步才是移除側方運動時的過早接觸(干擾),讓肌肉和咬合關係協調。
(第二步就是所謂BULL在做的事情)

但在第二步時,我們同時也要維護第一步(中心咬合的均勻與穩定)的成果,重點就在於:要有足夠的Cusp to fossa/marginal ridge contact。

最好的狀態叫做Tripodism三點接觸,這樣咬下去會是穩的、力量被抵銷,牙齒不會有亂跑TFO。(如果只有單點接觸,咬合畢竟作用在斜面上,就會產生不好的側方力)

要達成中心咬合的均勻與穩定,特別是長久穩定,就要保留足夠厚度的Cusp。
Fossa可以寬大,但是Cusp不能細窄(太細撐不起Tripodism)

也就是說,當我工作側干擾時,不能修上顎Palatal、下顎Buccal這兩個functional cusp。

Then you get it。

前述兩本A Textbook of Occlusion和Occlusion都年代久遠,很難找到
(我的A Textbook of Occlusion甚至是在二手書攤用很便宜的價錢撿到的)

近年比較好找的書是彩色圖解咬合板治療,和顳顎障礙症的病癥及治療。
後者由淺入深,從咬合學著手談TMJD、比較多當代觀點,大推!
咬合板治療可以看"怎麼做咬合板"就好,前面的解剖學和Ramjford自己那本Occlusion重疊很多。

如果唸完Occlusion一書還是對於咬合學一頭霧水,
我認為可以看Fundamental of Fixed Prosthodontics的Ch.2~4,
特別是Ch.2對於咬合學派的整理井然,
我覺得Ash的Occlusion在咬合學派的敘述上有點含糊。
(但最整件事情寫最好最詳細的仍是A Textbook of Occlusion)

固定補綴學的部分,
雖然Contemporary一書年份較新,
但我覺得以應付考試而言,Fundamentals比較實用

我自己兩本都有讀完,
Contemporary讀完的時間點在實習之前,Fundamental則在國考之前。

Fundamental的優點在於「老」,提到了很多現在其實不大作的設計,
例如3/4 partial crown、7/8 partial crown、打pin、車box、車Retention groove、Prepare adhesive bridge、Cantilever的條件等等,詳細程度勝過Contemporary太多太多。
(甚至對於Inlay、Onlay的製備準則,寫的都還比OD Sturdevant詳盡)

一些乍看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題目,像是不同電流形式的電刀、操作電刀的速度、Pier abutment的概念,都是從Fundamental來的。

同時,Fundamental一書也非常多數字準則(很龜毛),如果考題遇到考數字,八成是從這本出來的。

可幸的是,Fundamental的圖相當簡明,一目瞭然,對於概念的理解非常有助益。特別是Ch.8 的Configuration(*),都有必要仔細看清楚、想清楚,為什麼必須如此設計。這部分在Contemporary其實也有說,但都是用文字描述帶過。

Fundamental不算難念,我會建議整本都要念。
其他敘述較不好的地方,再由Contemporary補強,包含:
-Ch.23 比色的完整概念
(value, hue, chroma的定義、什麼系統先比誰等等)
-Ch.19 有談到金屬的演進
(含金貴金屬、不含金貴金屬,一路走來的發展,但這幾年考不多)
-Ch.14印模材的消毒(*愛考)
-Ch.20 Pontic
雖然fundamental也有講pontic,但那個考古出現過幾次的"Ovate pontic要插進去幾個mm"是從Contemporary來的

不知道為什麼到了2022年,總體感Fundamental還是考很多。
(我猜Fundamental考很多的原因,是因為有出中文版?)

RPD
不用說,台灣以McCracken成一家之言。

以前只是我自己體感,後來在王兆祥醫師的Konuskrone Telescopic System一書找到驗證,p.71談support philosophy說到

何謂rigid support 呢?這個名詞是由後藤等人在1975年首先提出。Rigid support是指denture base藉由強固的retainer設計將abutement牢固連結在一起, 當承受咬合力量時儘量由支台齒來承擔,其他剩餘的部分才由義齒床黏膜來承擔。而所謂的flexible support ,讀者們可能較常見且熟悉,就像一般傳統的設計,在遠心端缺牙時製作局部活動義齒, 此時採用有stress break action效果的設計(稱為stressbreaker) ,這一類設計的想法是當承受咬合力量時儘可能由義齒床黏膜來承擔,製作的retainer使義齒床受力時不會或減少力量傳遞到支台齒,聲稱如此可以有效的保護支台齒。基本上兩者設計的理念完全不同, 由於國內長期以來深受Stressbreaker這一類設計的影響(如McCracken’s的教科書),對於rigid support就顯得比較生疏。

就「學習」的觀點而言,我比較推薦從Stewart一書入門,畢竟他比較有涵蓋到rigid support、tooth(or tooth-tissue borne)的概念,較好理解。

McCracken一書的問題在於通通是tissue-borne、stress-breaker為主軸,且很隱性、沒有說清楚,在理解上會一時卡關(McCracken所謂的rigid support仍偏向stress-breaker,只是程度沒那麼高,在光譜上靠攏tooth-tissue borne多一些)。且McCracken有些章節內前後順序錯綜,跳來跳去的。

大四上RPD時,我就在McCracken的Direct Retainer卡關,後來是回頭兼念Stewart才搞懂。(而關鍵就在前面說的:McCracken是tissue borne為主)

但考試又必須回到McCracken來…
可幸的是在Stewart打底後,二刷McCracken順利很多,多讀出很多東西。

McCracken要拚細節的話,
Ch.3~11的設計想法一定要讀(***),
Ch.15 Abutment Preparation
Ch.16 Impression (讀手法、分open/closed mouth就夠)
Ch.18 咬合
Ch.22 Reline、Rebase

偶爾會考一些Lab端操作,可以回頭翻實驗手冊應該就夠了。

CD
是最不用擔心設計的,因為只有一種(大誤

CD大致以Zarb的Prosthodontic Treatment for Edentulous Patients一書為主(這本就是早年Boucher’s的續版),但總覺得唸完好像也只能Cover 70%的考古題,但剩下那30%我沒有特別認真去找從哪本來。

或許是因為CD只有一種,所以考的真TM細。

Ch.1~4多少要看,畢竟出到沒東西出,
考古題常見的Osteoporosis type I/II的分別、黏膜發炎的分類(Newton stomatitis)、Burning Mouth Syndrome都來自這四章,大都是非黑即白,有念有分、沒念很難推理的題型。

考古題的羅生門"老年人口水分泌會變少"應該也是來自這裡。
其實13版課本P.37如是說:

We do not know whether or not the quantity or quality of saliva in healthy individuals is disturbed by age, but we do know that that elders take a vast array of potentially xerostomic medications for depression, sleeping disorders, hypertension, allergies, heart problems, and many other troubles of old age.

所以我猜有一年答案認為"老化使唾液減少"是錯的,可能就來自這段。

Ch.5~7考得不多,可以放。

Ch.8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Substitutes for the Denture-Bearing Area(***)一定要念到幾乎背起來,每年都可以出個快三題,而且出題非常細、字字句句改的小地方就能考。從我大四準備期中考、寫102-108的國考題就非常有感,要不是我有把原文整個看過,不然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答。
近年也都是維持這樣的風格。

Ch.10 咬合與排牙的原則
Ch.13 CID、IID
Ch.14 保養
Ch.19 特殊假牙,也都是出題熱點。

綜觀補綴的難度,我個人的排行是:FPD>咬合>CD>RPD。
CD、RPD都是偏概念的東西,有個大觀念就可以解很多題。
咬合的範圍又比CD、RPD廣,特別是牽涉到一些神經解剖學。
FPD則難在精準,對於幾個mm的要求都是一翻兩瞪眼。

牙醫六

矯正

讀到這裡發現快讀不完了
◢▆▅▄▃ 崩╰(〒皿〒)╯潰▃▄▅▆◣
所以只好從教科書讀書法,轉成考古題讀書法。

畢竟自己以前讀過Proffit的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
不少碎碎念的段落,使得整本書不是很好念。

但也幸好當初念的時候做了不少筆記,看著筆記很快能進入狀況。

這裡我很感謝母校周V整理近20年的國考整理,也謝謝學長林V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和我們講解,很快速地可以在一大片範圍中找到重點。

學長感性的說:「當年我也坐在台下聽著台上的老師講著,我想這就是我們一種傳承吧」希望自己以後也有能力這樣傳承下去。

這本"祖傳"整理以課本圖片為主軸,非常好聯想、加深印象,念完大約能cover矯正九成五的題目,很實用!

念矯正CP值很高,畢竟顱顏面發育、早期矯正問題在兒牙也會考,所以常常會有種矯正不只30題的錯覺。

兒牙
McDonald說穿了有點像拼裝車,東湊一些西湊一些,
像是Behavior一章很大一部份是援引Wright’s Behavior Managment;
X光技術很有牙放那兩本的影子;
打麻藥的技巧也有Handbook of Local Anesthesia的痕跡。

我自己還是有快速的刷一些,我覺得可以念的章節包含:

Ch.8 Mechanical and Chemotherapeutic Home Oral Hygiene
有提到刷牙法,可以補足Peri的不足;其他當科普。

Ch.10 Dental Caries(***)
特別是氟化物的使用、飲水加氟的效力,
這邊就算兒牙不考,牙公衛也會考。

Ch.11 Pit and Fissure Sealants
111-2有考GIC和Resin的比較。

Ch.12 Restorative 特別是SSC的preparation

Ch.14 Treatment of Deep Caries, Vital Pulp Exposure, and Nonvital Teeth
看個大概就好,臨床經驗其實足夠協助理解

Ch.20 Eruption of the Teeth Local, Systemic, and Congeni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ocess (***)
這張其實蠻愛考的,考起來也都不淺(e.g.什麼時候缺牙會加速、延遲萌發;那些系統性疾病會有萌發問題;natal/neonatal teeth;epstein pearl等等都是在這章)

Ch.27 Management of the Medically Compromised Patient Hematologic Disorders, Cancer, Hepatitis, and AIDS (***)
歷來考古都有考到,其實也可以看前人整理。遺傳的模式(顯性、隱性、性聯)也都有考過。

(扣掉跟兒牙感情不好、感覺不對以外,體感上兒牙範圍小、但難度高,應該是好掌握才對QQ)

牙公衛
誒...相信大家應該都會放牙公衛吧?

牙公衛其實寫起來很微妙,,
不管怎麼猜,都能對個7成5,和整張考卷的表現相去不遠。

我覺得可以把握的關鍵字不外乎:
三段五級預防、飲水加氟(兒牙),
剩下就多燒香拜拜吧xd

總結

國考最大的秘密,就是平均60分就過了(廢話

國考有320題,只要答對192題就能通過了。
同時,國考有四節十二科,截長補短方面比一階國考更有彈性。

如同前面說的,因為範圍大、題數多,使得考點分散的關係,
其實不用太擔心會因為少念什麼關鍵的概念、或老師考得特別偏門,而名落孫山。

但相對的,我也認為只死守於小範圍念,也占不到便宜,分數衝不高不能多加保險。

這多少還是一個比賽誰的靶大、能夠涵蓋老師射箭範圍的比賽。

番外:國考申覆

對完答案當下本來對一些題目的答案略有微詞,但也沒特別想寫申覆,
畢竟考完只想放個大假啊~~誰還想拿書出來xd

而且心裡還會覺得(如同前面所述)這麼好過的考試還考不過,你們就再多念一點書吧xd

是直到熟識的、沒有通過的同學來拜託,我才出馬幫忙寫一下。

我挑來申覆的這幾題,都是我大概知道內文出自哪本書、哪個段落,或我知道我是憑哪本書、哪個段落答題,但與出題答案有落差的。都不是亂槍打鳥。

本來想要聊聊申述心法,但是...

有憑有據的申覆了六題(每題都是檢附教科書,有一題甚至附了三本),結果一題都沒過(⊙ˍ⊙)

後記

考完國考之後,我轉身開始唸英文檢定,念著念著突然想通...

當把出題出處(教科書)都念過,其實就是把國考題變成閱讀測驗而已呀。

共勉之~ ¯\_(ツ)_/¯

--

--

JustinLian_foto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Full time story writer (Kind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