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Onyx Boox Max Lumi 2 使用心得

JustinLian_foto
14 min readJul 27, 2022

--

牙醫學生、iPad三年使用者的比較(跳槽?)心得

我應該算是班上相當早使用iPad”輔助學習”的人,可能也是最早跳船的…

我的iPad經驗

大三下的時候弄了一台iPad Pro 10.5(第二代 2017年款)來看原文書,一方面也想試試看iPad到底有多少”行動工作力”,所以配著smart keyboard做了不少作業。

當時還是ios12,對於指標裝置的支援都還藏在”輔助使用”裡,是設定給不方便用手觸控的族群用的。Apple強化iPad的獨立性指標裝置是在iPadOS 13之後的事。

中間的圈圈就是IOS 12版的指標設定

用了大概半年,覺得螢幕尺寸有點太小,就把10.5賣給我妹,
我自己則升級iPad Pro 12.9,但一樣是第二代2017年款。

說Tiida就會變大!

因為後來3~5代換設計,邊框變窄,17年款12.9還是迄今”最大的iPAD”。

12.9吋甚是好用,看課本、看Paper都不用縮放,橫著用其實也和一台13吋的筆電差不了多少大小。事實上,12.9' iPad 4:3的螢幕比例,”可視面積”比16:9的13.3'Macbook還要大,也更貼近紙本的比例。

搭配Jump Desktop用遠端連線就成了很實用的Netbook。
後來連上台講課、去國高中演講,也都通通用iPad做主控。

大四以後所有的東西我都數位化了,不論是讀書、還是筆記。
數位化的最大好處就是解決我的”Plan B焦慮”,
所有的東西都能即時的備份,不怕弄丟損毀。

一階國考我也是一張紙也沒有浪費,通通在iPad上念完。
(還是有訂國考書啦,後來一頁都沒寫就送給學弟了)

不過後遺症是國考時真的看太久螢幕,一天大概8~12小時。
考完覺得眼睛有”很多東西在飄”,去眼科檢查發現左眼視網膜格子狀病變、右眼眼角拉扯,都是視網膜出狀況的前兆,後來通通上局麻打雷射固定。

今年想說要念第二階段國考,
估計一天也會抱著書好幾小時、連著念好幾天,
未來估計也還有大量閱讀的需求,怕給眼睛帶來更多傷害,
所以入手了「E-ink電子閱讀器」。

E-Ink電子閱讀器

我買的是開放系統 BOOX 文石的Max Lumi2,直上13.3'款(好貴QQ)。
這陣子至少從頭嗑完整整四本原文書,用下來應該可以分享不少心得。

自費購買,沒有葉配。(如果是葉配多好~~~)

#系統選擇

要讀自己的電子書(PDF),開放式系統還是比較好用些,要用app同步管理檔案也比較方便。

文石應該算是開放式電子閱讀器裡的佼佼者,
不用困難的技術就能裝Google Play、傳檔案也算方便。

幾乎不用怎麼破解就能裝的Play Store
在同一個Wifi底下,可以用網頁直接連線傳輸檔案,很方便。

而Max Lumi2不只開放式系統,硬體也不錯,
S662、6G Ram、128G Rom,開得動那些動輒1~200MB的電子書
(都先用Acrobat壓縮過了,不然有的還500MB),
內存也很夠我放書。

動輒百MB的書,但幸好6G內存超夠用,處理器也給力
128G內存超夠用

#尺寸

直上13.3'荷包還是會心痛…畢竟是10.5'的1.75倍價。

在下手之前,我有先跑去新光三越的熊老闆試用,也刷了不少Youtube的評比。

就硬體方面,10.3'的Note 5、Air 2/plus,都絕對夠我用。
熊老闆的官網上有非常明確的硬體比較)

但實際比較起來,或許是12.9'的iPad看習慣了,總覺得10.3'有點小。
實際測量13.3'的短邊約等於10.3吋的長邊。

電子閱讀器都是4:3的比例
13.3'短邊20.3cm,10.3'長邊20.9cm

雖然帳面看起來只差3吋,但觀感還是差很多,
13.3'只比兩台10.3併在一起小一些些,兩者的尺寸差距大概像是A4比A5。

A4(1.14x) > 13.3'(1x) >> 10.3'(0.60x) > A5 (0.57x)

而Boox的閱讀器軟體其實很強大,對於PDF檔有所謂的”論文模式”,
可以把一頁A4拆成2X2或3*2等等形式(可自訂),放大一區一區的閱讀。

也可以裁白邊放大。

不同程度的裁白邊

這些功能很好的彌補了E ink螢幕現在做不大(or 大=貴)的缺點。

但對我來說,我有些小習慣:

1. 知道這一段在頁面的左/右/上/下角落對於我建立”段落感”很重要
(所以我才常常答得出,某一段內容在哪一本課本的大概哪個角落)。

2. 我會隨手註記、寫內容,白邊是很重要的空間。

所以裁白篇、論文模式其實我不太使用。

再者,用習慣iPad 120Hz的刷新後,會覺得電子紙的刷新有夠慢,大概只有5fps之內,連打字都有障礙。(還會有殘影…)
在小螢幕上雙指放大、移動縮放,其實很不實際。

就是因為以上原因,最後直上13.3…

#電子紙到底有沒有比較護眼?

美國眼科學會在2018年的文章
No, Blue Light From Your Smartphone Is Not Blinding You
認為藍光傷害視網膜的證據不足,主要還是看近物惹的禍。

我自己”不科學”的體感是,
使用電子紙依然會有”近看久了酸澀的”問題,
但是相較於使用iPad,”眼睛乾澀”的狀況改善不少。

之前讀一階國考,我大概一天需要用洗眼液潤眼球三次,現在只要一次。

這陣子看習慣電子紙,再回頭看iPad都覺得有些刺眼(怎麼這麼亮!)。
這幾天因為寫幾個稿件的關係,常常盯著LCD螢幕看,潤洗眼睛的次數也是直線上升。

我猜想高亮度的螢幕還是會有輻射能量「烘乾」眼球吧xd

此外,電子紙本身是不帶背光的,是靠外來光源反射與漫射。

除了比較柔和外,也能確保我一定在書桌、檯燈底下閱讀,確保姿勢的正確。只要一離開書桌、離開光源、甚至拿到客廳的沙發上躺著,就看不清楚了。

以下情境相機的曝光參數設定相同

左上:書桌上開檯燈;
右上:書桌上關檯燈;
左下:書桌上開檯燈,但拿離開書桌(人轉90度);
右下:書桌上開檯燈,但拿到書桌底下

可以做為很好的規範提醒:要在光源充足的環境閱讀

(當然,現代機種都有閱讀燈可以開,但基於護眼我是都關掉,開啟閱讀燈前面的假設就不成立了)

#更好的手寫

iPad的手寫手感其實很微妙,螢幕有點滑、筆(一代)有點細,
我試過貼類紙模、換有點紅的珞小希筆頭,都只算是”可以適應”的程度。

文石的螢幕有預貼一層霧面膜,
螢幕也是柔性屏,寫的時候會微微下陷,阻力感比較好。

左圖是筆輕放在螢幕上(Passive);右圖是筆出力書寫

可能這樣看不清楚,用Gif疊一下,也和Apple Pencil比較一下。

用字的變形判斷,左邊柔性屏出力寫會下陷;iPad則是直接滑掉

文石的筆背後是Wacom的EMR技術,所以筆頭、筆都通用。

左:原廠附的BOOX Pen Plus;右邊是我自己買的Lamy

我自己後來也弄了一隻Lamy出的EMR觸控筆來用,

更粗、更接近一般筆的握感,整個高大上起來;
最方便的地方是比上有個小按鈕,按了就自動切換成橡皮擦。
(還可以換其他款Lamy的殼!)。

但我還是最習慣在紙上寫字xd

#超省電

iPad 12.9的續航當年號稱有10小時,確實用到傍晚就需要充電了,用不滿一天。這台Max Lumi2可以連續看三天都還有電…

Max Lumi2的續航:73%可以使用19小時

在經過一整天複習班的摧殘,
Max Lumi2主要拿來在PDF整理檔上寫筆記,
iPad Pro則是拿來翻課本(彩色、反應快)。

可以看到右圖的螢幕開啟時間/使用時間是相近的,
距離上次充電時間也都是11小時左右,
(iPad上7小時3分+螢幕關閉時間4小時23分)
使用情境算平均。

Max Lumi2用了11%電,反觀iPad只剩12%電。

用了Max Lumi2,從來都不擔心續航問題......

#缺點一:軟體不足

主要還是Android系統的鍋?
Boox本身的定位還是電子閱讀器,是拿來讀書”和”作筆記
而不是讀書的同時做大量筆記,對於PDF的編輯支援僅是基本款。

在iPad上使用PDF Expert可以同時螢光標記、手寫,甚至還自己認得字,只要把筆點過去就螢光劃起來了。

左:iPad用PDF Expert螢光標記;中、右:Boox文石的螢光標記

而Boox Neoreader的手寫、標記在兩層不同的選單,且標記偏向”選取”,搭上很慢的更新率,選取堪稱災難一場。

我現在的解決方法是直接拿”鉛筆”畫底線,就真的很像在看書。

(可能有點難以表達難用之處,直接去門市體驗最準確)

再者,PDF Expert有個功能”Sync”,
可以自動存一份離線檔案在iPad上、在離線檔案編輯後,
App會自動上傳回原本的雲端,非常好用。

但在Android上找不到一樣的PDF Expert,
我最後是用內建NeoReader(幸好還有自動儲存)搭配FolderSync Pro做離線同步,但就多一個步驟:開App按同步。

FolderSync,因為檔案太大所以要買Pro

在iPad上讀電子書我都用PDF Expert,但讀Paper則是用EndNote

EndNote可以一站文獻管理、透過Endnote Web同步。

在電腦上抓到什麼新論文,Citation Import完、PDF夾檔完,按個同步,檔案就上傳EndNote Web(好像有11T可以用,一輩子應該都讀不完),iPad同步下載完就能離線閱讀。

讀完同步把筆記上傳,在電腦上就能看到自己劃記的段落痕跡。
雖然Endnote的劃記功能有點鳥,但這樣同步、一站式的文獻管理,對於做報告來說很實用。

這部分目前在Android上似乎還是無解?

其他比較新的文獻管理軟體,如Mendeley、Zotero,Mendeley曾推出過android版,但後來又砍掉了;Zotero則是第三方開發,不確定有沒有對平板優化。

目前我還是用Endnote做文獻管理,把PDF丟到雲端另外用FolderSync同步這種蠢方法。

#缺點二:反應速度

相比於把實際內容整個記下來,我更會記下內容大致的位置(索引),
所以常常就知道說「我要找某個段落」「我要找某張圖」然後開始翻頁。

但電子紙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我的手和眼睛的速度,操作起來非常卡。因為反應太慢了甚至還會翻過頭。

iPad只要10秒的事情,電子書可能要3分鐘。
所以當後期有這種大量查找的需求時,我會回頭去用iPad

#缺點三:黑白

彩色的電子紙還在發展中,目前還不算成熟,也沒有大尺寸的產品。
相較之下黑白電子紙已經相當成熟了。

我覺得黑白也不能算是什麼大缺點,畢竟就是讀文字而已。

前陣子的韌體更新,有新增了「圖片平滑顯示」的功能,
確實整個圖片顯示的層次都上升不少,但缺點是那個區塊翻頁後較容易有殘影。

#缺點四:眩光

相比小一號、10.3吋的機型,
或許是13.3' Max Lumi2預貼的保護膜、
又或許是較大面積(較大機率)的禍,
炫光非常明顯,在書桌下閱讀,要適當的調整眼睛、光源、平板的位置。

總結

越長越大啊,越發現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像是以前買筆電的時候,會想要又輕薄、又有很好的效能,
但後來會發現,這兩個"極值"是無法同時被滿足的。
要有好的效能、就不會是最輕薄的;
要最輕薄的、就不會是最好的效能,總之最後總淪得不倫不類。

我想,iPad與電子閱讀器之間(特別是開放系統)也是一樣的關係。

傳統的、封閉系統的電子閱讀器可能還好些,
因為封閉系統之故,他們通常不會被當作「平板Tablet」看待。

但像文石這類開放系統,
因為基於Android、實際硬體不錯、還有Google Play Store的支援,
對它的標準很容易變成「平板Tablet」看待,但它的本質就不是平板啊~

他只是個閱讀器,
一個"功能性擴充可能"、"自由度"較高的閱讀器。

對我而言,這樣的功能性擴充、自由度體現在同步的容易程度上,
我可以更方便的從我的Google Drive、OneDrive上抓取資料,或甚至是我自己的NAS,而不用受限於電子書廠家的免費空間。

我也不用為了傳檔案而一定要一手閱讀器、一手開電腦,點對點操作。

iPad終究是iPad,MacBook終究是MacBook、閱讀器終究是閱讀器。

iPad有他的行動工作力,但也有他對於文書、大量I/O的軟肋;
(像是Word超過10頁會當機、不能編輯段落設定、不能用Plug-in)

MacBook有他的生產力,但在MacBook上用觸控不是個符合人體工學的事,TouchBar已經證明一切:鍵盤的輸入效率高是因為不用盯著看。

閱讀器以閱讀為核心,閱讀以外的事情都當作是送的。
文石的介面很清楚地揭露的這件事情。

--

--

JustinLian_foto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Full time story writer (Kind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