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出國念書這回事…

一個牙醫臨床逃兵、跑來美國念博班的申請故事

JustinLian_foto
34 min readJul 31, 2023

寫一點紀錄給未來的自己,
也給其他可能想走上這條路的朋友、學弟妹們,
畢竟在申請的過程中,著實受到相當多前輩的照顧,
每一個人分享的經驗,都讓自己更有底氣來面對這一路以來的挑戰。

不過別人的故事總是別人的故事,只有自己的故事才是自己的。

隨著年齡增長,
從國中基測、高中學測與指考(透露年齡了( ˘•ω•˘ )),
進入牙醫系後近百人的大班課、所有人都要通過的國考,
再面對PGY場所抉擇、執業南北/城鄉之別、專科訓練與否,
有些人更開始面對結婚生子、買房買車,
人生始終延續著分化differentiation這件事情。

每個人的人生體驗越來越個人而獨特,
不再是看著隔壁同學在幹嘛、跟著做就好,
或一個足夠大的n可以理智地告訴你常態分佈為何。
你應該活為一個案例,而不是看著統計趨勢走。
即便你想做的、達成的,和統計一樣,你仍該是一個案例。

留學申請的第一件事,
要先認知到這條路上不再有很實際的經驗法則
每個人出國的理想不同、期望不同、背景不同、底氣不同、運氣不同,
在申請一個位置時,每個人的資源與籌碼都是獨特的,標準很謎、不確定性很高。

而在整個過程中,更是要不停地向自己確認:
想做的是什麼、不想做的是什麼、能做的又是什麼?

所以在申請的過程中,我想我最多的收穫,是往自己挖得越深、挖得越透徹吧!

我必須承認我的求學之路,一路走來沒什麼主見,就是個升學主義的獲利者。國中念公立國中;高中莫名考上一中科學班就去念了;大學時,父母期望我考醫牙,懶得家庭革命、看著身邊同學都念醫牙,糊裡糊塗的跟去了。念著念著也不確定是有興趣還沒興趣,總之順順的畢業了。

這幾年來,可能只有念出國念書是我主動提起的。

選項

以牙醫師出國進修而言,比較主流的路徑包括:

1. Advanced Standing Program

Advanced Standing Program算是個統稱,實際上每個學校對這Program的稱呼並不一致。University of Michigan稱之為Internationally Trained Dentist Program (ITDP);而UCLA則稱為Professional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Dentists (PPID)。

但不管怎麼叫,功能基本上就是在美國用約兩年的時間再念一個DDS學位,等於擁有了在美國執業的「入場券」。

會說是入場券,是因為美國每個州都有自己的規定、可能還有自己州獨立的認證考試regional board exam,不像台灣一張牙醫師執照全台通用。有些州甚至需要公民資格(Citizenship)才能執業。

學費+生活費可能落在一年12~16萬鎂起跳(我不敢確定)。

2. Specialty Program專科訓練

大多學校會合併MS碩士學歷,所以可能需要做一些基本研究,訓練後可以考美國的專科醫師(但訓練規訓練,專科考試歸專科考試,當然也可以不考xd)。

有美國專科醫師並不等於可以自由在美國執業,除部分州可以直接考照外,比較常見的途徑是走Restricted Dental Faculty Licenses,也就是綁臨床教職。因為美國的牙醫學界和台灣面臨一樣的困境:大部分畢業生都去待遇更好的業界了,只好進行交換,引入"外部資源"解決內部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學校專科訓練搭配學位為DMSc,國內認定等同博士學位,可以申請教職。這條路上,我比較有印象的是成大謝達斌教授、和北醫王進瑋教授。但相對地走DMSc這條路,付出的時間就會比純專科+碩士來的長些。

至於美國專科執照能否換成台灣的專科醫師執照,在牙醫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中有提到「領有非我國之牙醫專科醫師證書,且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該地區、國家之牙醫專科醫師制度、訓練過程與我國相當者,得免筆試、口試、操作或實地考試。」,在口腔健康司公告的甄審原則中也都有提到,但實際操作如何、手續、是否直接換照,都比較少看到人分享。

專科訓練一年的學費+生活費大概也是12~16萬起跳(我不敢確定)。

3. PhD 博士班

而這條路…說實話我覺得不算常見,特別是純血PhD。

初代的牙科前輩(我的老師那一輩,也就是還會侃侃而談牙醫和藥學同分的那個世代)可能因牙科大環境不好,加上不安的政治氛圍,很多人畢業後即出國留學,念了博士有回台就走上教職。

1995年後隨勞健保落實,牙科環境改善,出國的"推力"減少。有牙醫師學位/資格、2000年後出國念純PhD者,我數了數可能不超過十人。

念PhD當然有他的困難在:更加競爭的學術環境、在無知中開展命題的困難、和未來不一定能夠兌現增值的文憑。

但相對的,生醫界的PhD、特別是美國,大多有全額獎助學金。學費全免外,還有一筆過得去的生活費。且若想成為教職,PhD依舊是個必須的條件,躲不大掉。

不過這幾年台灣的教職也是有不小變動,例如不停擴編的「臨床教師」、
或助理教授的資格認定多了「
大學或獨立學院醫學系、中醫學系、牙醫學系畢業,擔任臨床工作九年以上,其中至少曾任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四年,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且有一篇論文是第一作者。」之類的條件,都反應了醫牙學界博士資格者稀缺(我們的養成環境本就異於他系),必須開放更多資格來填補。

BTW,美國是可以直接以學士學位攻讀博士、不一定要經過碩士。

對他們而言,博士班就是培養學術Academic、研究導向research-oriented人才;而碩士比較像是給你一個更進階的職業能力、 career-oriented knowledge and skills。兩條路在學士畢業時就拆分了,和台灣習慣先念碩士再拿博士不大一樣。

而至於你怎麼證明自己夠格(eligibility)進入學術領域,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有些人是透過碩士班的過程,證明自己有做研究的能力。

我的動機與選擇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動機好像沒有很強xd)

起心動念、認真思考出國讀書的選項,應該是大四下時。

那時雖然考完了國考、解除一大重負,但眼下還有兩年半才畢業,高中同學們卻多跑到國外念碩班、探索更寬廣的世界,UCLA、UMich、UCSF都有人在;也有人跑進就業市場創業去了

看著大家邁進下一階段自由探索,自己這輩子則可能都在醫院裡度過,就開始有了叛逆的逃兵想法。

其他現在想得起來的動機包含:

  1. 求學過程、牙醫系之外遇到很多美國、德國回來的教授,他們不同於台灣的風格(可能更開放、更務實? 他們也都說是在國外學的),讓我很好奇國外學校、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2. 2019年暑假(大三升大四)去多倫多參加研討會時,住多倫多大學旁,路過看學校很漂亮,還報名參加campus tour。
    我記得當下的心得是「原來國外大學長這個樣子,如果能在這裡唸書應該很舒服吧!」
    加上多倫多大學也是諸多前輩的母校,找到Aa菌JP2 clone的蔡P、我自己的導師鄧P都是這裡畢業的,又多了一份崇敬的心。
  3. 大一~大四參與專題研究,有累積不少credit,如果不拿來繼續利用,似乎就浪費掉了。就像拿了一張Ace在手上沒有出掉的客家心態xd
    (高中的時候不懂成大許教授說:「要自己先別上勳章,別人才會幫你繼續別上勳章」的意義,但越長越越了解箇中滋味)
多倫多大學校園
多大圖書館,和輝煌的醫療史戰績

不過四下也僅止起心動念、加了牙醫師留學諮詢的社團,大致了解出國路徑、讀前人突破難關的心得後,鼻子摸一摸回去忙臨床見習了。

當時卡住的關卡在於:我意識下的出國途徑只有再念兩年Advance standing、或接受專科訓練這兩種。

偏偏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喜歡臨床,我更喜歡從根本解決問題、或是試著給出不一樣的解法;初入臨床的我也被隱適美的創新模式吸引到(不只是隱形矯正,更包含bring the flyer to your dentist的逆向行銷、專利堡壘、中央工廠發貨、大規模客製化、電腦輔助設計等等,完全不是用牙科、醫療業的想法在經營),猶豫著到底要「留在牙醫界、去念專科」還是「我應該去學工程、學完全不一樣的領域」才有機會跟上下一個leading jump。

我困惑到約了大學導師聊聊,不過沒什麼結論:一切只能自己探索。

後來是一直放到大六上實習時,才確定自己的目標。
一切要感謝一個沒訂成功的午餐、和當時的分科mentor/教授。

因為午餐沒訂成功的關係,我們兩個只好走到醫院另一頭的院餐買飯,路上閒聊閒聊著,我問:「學長!你那時候在XX大學是念? 沒有專訓嗎?」

「純PhD啊」

「沒有想要專訓嗎?」

「沒錢啊,念PhD才有獎學金」學長回給了我一個直球。

我才猛然想起「對耶,還有純PhD這條路可以走」

PhD不用學費、有獎學金,甚至在申請各種補助上,博士班都比碩士好申請,這才把PhD這條路放進選項之中。

畢竟我的動機是「出國念書」,這三個選項都能滿足出國念書的條件下,又是一番比較思考。我的選擇/理由如下:

1. 我沒有要移民、沒有想要在美國執業

ADA官網上有調查美國牙醫師收入、工時的結果報告。

考慮到美國的生活開銷、稅務,其實高收入不一定能反映在生活品質上;相比下來我覺得台灣的收入對比生活成本,也沒有低到哪裡去。或可說兩者之間的差異,沒有巨大到可以代償我轉換生活環境的成本。

再者,年工時約1600~1700小時=30~33小時/周,大約是10~11診,似乎也沒有少到哪裡去。

以前看過的統計也表明,除了Endo科的台美收入滿意度有差異外,其他科別的台美收入滿意度、所有科別的專業成就滿意度、生活快樂程度,都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2. 沒有對於特定專科感興趣

我必須說我是很挑食的人,我可能喜歡某一科的一個小部分、願意深深鑽研,但不代表我想接受這個專科訓練要求的全部。

3. 台灣的專科訓練沒有很差,和美國的差異似乎不值得花到那麼高的學費。

且我覺得有時候必須要分辨,前人所謂「台美專科訓練感覺不一樣」,到底是因為機構因素、還是國家因素;畢竟台灣光是專訓機構間的風格、信仰就各有差異了。

這點各有公評,總之這個差異在我的價值觀而言,也不值得花百萬去追尋。台灣的專科訓練就夠我學了。

4. 沒錢、理財觀念保守不喜歡背債

畢竟一年10萬鎂起跳的成本,不是個小數目。

雖然可以先工作幾年存錢再來(見理由5.)、或貸款念書。

也有個說法是花三年念美國專科、再想辦法留美三年把學費賺回來,但承1.我沒有想在美國執業、且身分帶來的執業限制,未知數太多;而若要貸款,也勢必要跟家裡借個抵押物...不想成為如此「浪子」。

5. YOG畢業年份

以前聽過一個說法:美國研究所喜歡收年輕、剛畢業的學生,高齡相對劣勢。

另一個原因則是當留在台灣、變數越大,可能突然交了女朋友、有了家庭;也可能耽溺於小牙醫的生活、逃脫不了舒適圈;也可能家人健康開始有了狀況、放不下心。

這些理由都讓我決定盡早申請為妙。

不過實際來到美國觀察後,牙醫學院的生態似乎不是這回事。因學費高昂(對本土學生亦如是),大部分人都是工作、念書一陣一陣的,相對年紀不是那麼大的問題。

6. 對研究還算有興趣

或者說相比臨床,對於研究未知領域還是比較感興趣。

大五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不喜歡牙科、不喜歡臨床。但大六成為實習牙醫師後,還是有點陷了進去,但那陷進去的感覺又有點微妙。

我的自我剖析是﹔我是一個追求盡善盡美的人、也非常享受解決問題過程的人。

牙醫的本質是在解決問題,搭配上盡善盡美的個性,會讓我無法自拔的深陷其中。

但另一個問題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喜歡也享受自己有著新穎的觀點、做法、創意,並試著去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但在病人上我們很難做到這些「冒險」或違背「黃金準則」的事情,特別是我當時實習的醫院首重實證醫學,保守中的保守。

7. 生涯目標

或許是受父母影響吧? 我享受這些化繁為簡、用簡明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的過程。我也確實在大學階段透過很多機會(當補習班老師、解剖課TA、某競賽的推廣講師、一些高中彈性課程教師)驗證過。

我的生涯目標是成為教授,雖然大環境下流浪博士很多、大學教職相當競爭,但如前面說的:牙醫系教職相對需求大,也即將面臨一個世代斷層。有一個PhD學位終究是申請教職的入場券。

雖然如同前述,目前開放擔任主治醫師的時間做第二資格,但我參考的意見多認為PhD學位仍是必要、也比較有競爭優勢。

這點和美國的制度又不大一樣了。台灣期待醫學中心的教授兼顧臨床、教學、研究三方向,這幾年雖然多了很多臨床助理教授的職位,但實際上的定位看起來還不明確。有一個說法是:臨床助理教授是醫院出的錢xd。

美國醫學/牙醫學院制度則是把臨床和學術拆開。美國走學術、走研究的是拚tenure-track終身職,不一定要看診,但必須要有PhD學位;臨床教學則由臨床教師負責,一樣有助理、副、正的升級制度,申請上有MS學位+專科就可以了。

但另外一方面,老師們也提(ㄐㄧㄥˇ)及(ㄍㄠˋ)過,若想回台擔任教職,可能需補齊PGY和專科資歷。在明顯感覺到自己念書衝勁和大二大三相比退化的情況下,我還是決定先來破比較難的PhD關,PGY和專科就未來且戰且走。

綜上所述,我最後選擇了PhD作為我的出國留學目標。

以下就不會是概述,而是偏個人經驗了。

三圍

參考PTT Study Abroad版的格式

【學歷】
私立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畢業(2022/06)
GPA 4.11/4.3;畢業排名 6/88

【英文檢定】
IELTS Overall 7.5
L 8.0
R 9.0
W 6.5
S 6.5

【發表】(感謝老師們給我機會QQ )
● SCI一作x 2
● SCI二作x 2
● 國際研討會口頭發表x 3 (含EI一作x1)
● 國內學會期刊一作(accepted)x1

【獎項】
● 國立大學醫學中心 最佳實習醫師、最佳熱心服務獎
● 科技部 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x1
● 科技部 大專學生研究計畫x2年度
● 財團法人傑出人才基金會 優秀學生出國開會補助
● 中華牙醫學會 牙醫學系學生臨床研究計畫競賽 第二名…兩次QQ
(第一名可以去IADR...)
● Excellent Oral Present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Materials Applications@新加坡
● 書卷獎x5

【工作與實習經驗】
● 國立大學醫學中心實習
● 大學TA* 兩門課 →其中一門是口腔解剖學實驗,實驗都是TA在帶,連出題也是我先出好給老師審...
● 國立高中彈性課程講師
● 學生議會議員
● 自由攝影工作者
● 教育部競賽推廣講師、輔導團、總裁判、關主

選校

因為大學時待的實驗室是做生醫材料,自己則在幾個PI間做一些光學、影像分析的研究,離主流牙醫/顱顏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比較遠。當打開各大牙醫學系研究所,觸目所及都是Cancer Biology和Developmental Biology時,還是有點抖抖的。

加上自己大四參加在多倫多舉辦的電腦科學研討會經驗,那幾年AI、大數據融合健康科學正夯,有幸獲得口頭發表的機會。現場還是IT、CS的教授,純醫學/生物背景的人很少。研討會中我發現工程和醫學兩大山頭的溝通不是很好:工程人可以給出很棒的解法、但他們不知道臨床應用的情境、限制、喜好;醫學人可能有個問題想解決,卻因為技術限制只能用最土炮的東西展示可行性。當時我就決定:我或許不能成為最強的工程人、也不會是最強的醫學人,但我想成為兩者的橋樑、翻譯,而這個交集就是醫學工程。

但醫學工程畢竟還是太競爭,念生物的想投、念工程的想投,Pooling有夠大,所以我還是有丟牙醫學院保底,醫工偏夢想區,看運氣好不好能被挑到。

醫學工程

我總共投了七校,大體上是夢想~衝刺區。

MIT- HST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最夢想的學校(系)、也是最強調跨領域的地方,結合兩大巨頭MIT與Harvard的工程與醫學資源,兩個學校的課都能修、資源通用。且MIT有個制度是第一年獎學金/學費由Program負擔,讓學生有探索的機會,不會馬上就被簽進實驗室裡,後面幾年再由確定指導的PI負擔獎學金與學費。

而其實HST Program有兩個學位: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Medical Physics (MEMP) PhD 透過MIT入學、
MD Program則透過哈佛入學,著名的學者何大一就是畢業校友。

◆Harvard-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Bioengineering

因為這條路也有機會進HST Program,差別只是因為是從Harvard入學、拿的是Harvard的畢業證書(不過這個級別也沒差了...)

◆UCSF/UC Berkeley合開的Bioengineering

東岸有HST,西岸則有UCSF和UC Berkeley聯手,UC系統還手握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資源。

◆MIT-Biologic Engineering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有找到幾個作光學系統的教授,感覺比較有發展空間。加上有長輩住Maryland,開車一小時、可以蹭住宿。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牙醫學院

牙醫學院的選校很佛系(畢竟被我當保底),都是挑有認識畢業校友、不需要GRE的。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ral Health Sciences

排名香!2022牙醫學排名美國第一、世界第五。和MIT HST一樣有first year rotation制度,第一年由研究所負責獎學金和學費,學生可以自選實驗室體驗,再決定要跟哪個PI下去,很適合我這個轉行的人xd

實習醫院有主治醫師從這裡畢業(專科訓練+碩士)。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Oral Biology

主要是鎖定Minnesota Dental Research Center for Biomaterials and Biomechanics(MDRCBB),是少數牙醫學研究所專心在偏二類、數值模型分析的,感覺比較符合我的個性? 至少申請期間抱著他們最新出的Mathematical Models for Dental Materials Research一書複習各種建模、積分、微分,為了寫Research Proposal自己提理論模型,也還過得開心。

實習醫院有主治醫師/教授近期(但也大於10年)從這裡畢業、老闆還在,有請託內推。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raniofacial Biology

有直屬學長在USC做專科訓練、也有朋友在USC念其他領域,實習醫院有主治醫師曾在這裡做博士後研究。

牙醫學院博士班的Program名稱不一,像UCSF的博士班就叫Oral and Craniofacial Sciences,所以其實不用太在乎program名稱,學校有什麼資源、跟的老師做什麼領域才是重點。後來進了UMich也發現其實牙醫學院和醫工也有很多的合作、共同經費,都有機會跨域。

時程

輕鬆點說是準備半年,認真說起來,可能也是準備十年的事情呢(x

PhD的申請時程和專科醫師、Advance standing不大一樣,晚得多。
最重要的時間點就兩個:
1. 申請截止:大約落在11月底~12月中這個區間
2. 4/15 選校期限

這之間就是穿插面試邀請、面試、錄取通知等流程,我們姑且分為申請送出前/後討論。

申請送出前

我自己是決定畢業後再來好好申請,畢竟最後一年實習過得實在充實、焦頭爛額,沒什麼心力。加上個性上也喜歡一件一件事情處理,用死線決定優先順序xd

且實習時兵役體檢為正常體位,要服四個月訓練,想說就gap一年,讓自己好好想想、也有機會把學生時代沒做完的事好好完結。

五月:實習結束
六月:畢業典禮、念國考
七月:牙醫師二階國考
八月:跟著教育部活動去金門待了半個月、認真看申請資料要求、騎機車環島一圈
九月:考雅思
十月:準備申請文件 、十月底開始執業
十一月:申請文件送編修、開始按申請
十二月:申請送出

通常研究所的考試要求和專科不大一樣,簡單一些,不需要NBDE國考。
且在這幾年GRE變選配或不參考下,幾乎只要考英檢即可。

【英檢】

現在各校幾乎都承認托福和雅思,
博士班大致的標準是雅思overall 7.0=托福100。

我看了看覺得托福考題很煩人,分數又一分分計較,最後是選擇考比較平易近人的雅思(至少我感覺如此)。

另一方面,雅思的Overall可以偷0.25 band。如果四科分別是7、7、7、6,平均6.75,overall 就可以進位成7被拯救。

我的雅思攻略是參考自己國中學長寫著這篇,非常實用!我的心得和他差不多。

把握劍雅真題就能顧好聽和讀。只是讀的Yes/No/Not mentioned問題真的很煩人,要認真鑽牛角尖才能答。

而Writing第一題描述圖or表格,對我們有寫過發表的人來說不算難事;第二題論述就要練一下美語習慣的架構,第一句話提主旨,後面用例子展開,最後再回頭強調主旨,和中文層層鋪敘的結構不同。寫作我自己找了幾本書看要怎麼寫、練習一下抓節奏就去考了。(當初是想先抓baseline,真的不夠高也比較有個底自己在哪,若要考第二次再來請人改稿。很幸運一次過關。)

Speaking把握雅思哥就好,大陸網友會把考題記憶出來。雅思口說每四個月換題,我要考的時候剛好卡在8~9月間,只好選9月底讓口說題目齊全一點。畢竟有時候口說的難並不是你「不會說」,而是臨場反應「不知道要說什麼」,例如題目會問:你最喜歡的家鄉美食?光是想答案就把時間耗掉了...

而英檢基本上只是看Proficiency熟練度,有過低標就好,不用特意因為過門檻但不夠高而重考。

【GRE】

因為八月玩太開心(誒(,,・ω・,,)),加上雅思壓在九月底考,準備GRE的時間有點尷尬。相比之下,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好好準備個人論述,就捨棄掉GRE了。

現在回頭看,還好有被幸運撈上岸,不然肯定後悔自己沒考GRE。畢竟後來UCLA、UPenn都有找到Connection,卻缺了GRE資格而沒用上。

目前研究所GRE的要求大致分三類:
Not Accepted: 完全不接受,沒地方上傳、或是寄了他們也不看;
Not Required: 可有可無
Required: 必須(作為資格審查的硬條件)

但就競爭而言,不要求GRE的學校肯定比要求GRE的學校來的競爭(少一個門檻)。

【準備申請文件】

前面的考試基本只要過門檻就好,真正定生死還是在申請文件上。

貼心提醒:難寫是必然!

回頭想想,對於自己的挖掘始終不夠。小時候自傳都是秉持「沒人要看隨便寫寫」的心態,現在除了轉換成英文書寫外,還要變成另一種文化要求,甚至要帶一點「自吹自擂(自我推銷)」,自是困難重重。

整個經歷下來,我認為這些文件要能夠協助建立你的形象,形象可以有很多方面,主觀的、客觀的、第三人稱的,適當的搭配都能夠讓你的形象更鮮明立體。畢竟國外老師沒看過你本人,只能透過這些「呈堂證供」來想像。

而這之中第一個難題始終在於你要夠清楚自己是誰,我花了沒有進度的一個月來探索…

我自己粗分幾個文件的用途/面向:
● CV/Resume:客觀的我(中性的陳述做過的事情)
● SOP/PS/其他Statement:主觀的我(以自我為中心)
● 推薦信:用第三人稱視角驗證客觀與主觀的關聯性

從我的經驗上,我會建議:

  1. 先整理CV

畢竟CV是實的東西,有什麼寫什麼。格式不用花俏,四平八穩就好。

比較糾結的是翻譯,不一定要直翻、外國人會看不懂,有些要採取意譯、盡量找有對應的東西(例如書卷獎可能就翻成Academic Achievement Award、Dean's Award);

再來就是要有足夠具體短說明,讓對方知道這個獎有多難拿、或這經驗有多特殊、TA/RA具體做什麼事情(畢竟很涼到很忙都有)。這部分可以參考MIT的CV書寫

如果真的翻譯不出來,我就是多寫幾句話描述,丟給編修處理。

我的編修(包含SOP)都是用Wordvice,價格公道、比專門留學編修的編輯便宜太多,價格視字數、回件時間而定,一篇大概3000多台幣。我也相信他們看過的CV比我們看過得多,對於什麼是重點、亮點都有比較好的掌握。

很具體編修的Comment

項目排序讓我猶豫比較久,除了重點的先後順序外,還有排版的問題(本來不大希望斷在中間分頁),最後是參考編修的意見、忽略分頁問題,依序是:

● Education
● Clinical Training
● Reasearch Experience
● Teaching Experience
這兩者編修認為是最重要的,畢竟Graduate School不外乎研究、TA
● Publication
●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 Award & Honors
我本來把這個放在第三項,但編修幫我後移。我猜是獎項太雜、沒有一致性,看的眼花撩亂,不如擺到後面有研究經驗的概述後再羅列。
● Leadership & Activities

有了具體CV出爐後,心裡也比較有個底自己有什麼客觀條件跟別人拚。
主觀內容就要靠SOP來闡述。

2. SOP、PS、各種Statement

寫寫主觀的自己。

雖然名稱上有Statement of Purpose、Personal Statement、Diversity Statement之流,但重點仍是實際要求的內容,名稱不代表一切。例如有些學校只要交一份Personal Statement,內容要求卻偏Statement of Purpose求學動機;也有的學校要求Statement of Purpose把動機、有興趣的主題說清楚,Personal Statement拿來放個人故事;也有學校會要求在Personal Statement裡包含Diversity Issue。

我一開始就陷在「想要統整出一個公版努力,再客製化」的思維,導致公版一直弄不好,左支右絀,要在意的事情太多。

現在回頭想,寫很多段小故事是可行的方法。至少對我合作的編修而言,他只需要我補充各種小故事,他除了修正文法外,還能調整段落、連接來符合學校的要求。

我自己用的小故事包含:
● 高中的特殊求學故事(來回通車兩小時、進大學實驗室、修普生)
● 國際研討會對我職涯的影響
● 專題研究的經驗如何讓我逃離牙科
● 臨床見聞
● 在鄉下和市區診所的經驗
● 在local和醫中的經驗

*有的學校甚至要求兩頁的Research Essay,只好認真刷PI們的發表和計劃來抓有把握的方向。

3. 推薦信

建議預留一個月以上的時間,畢竟老師們都很忙。但我自己花很多時間生出草稿,拖到10月底才寫信拜託老師們…謝謝老師們的相挺……

另一個學問則是要找誰推薦。如同前面所述,推薦信是個有別於客觀與主觀的第三人稱視角,所以我認為推薦人必須要能夠代表(看見)不同面向的我。

通常博士班的推薦信至少三封,也有的學校可接受到五封,惟第四、第五封不一定能產生實際效應,三封寫得完的事,用了五封的篇幅只是更空虛而已。

在過程中我寫信詢問、願意幫我寫推薦信的教授包含:

● 我自己跟了六年教育部競賽的主持人、台大教授(校外活動/領導面);
● A校專題指導教授(研究);
● B校專題指導教授(研究);
● A校主治醫師A(臨床);
● A校主治醫師B(臨床)

所以我的搭配大略是:校外活動/領導面+研究+臨床,各一封來建構起別人怎麼看我。

至於要請哪個教授、醫師撰寫,就看有無Connection,盡量安排他們寫母校推薦信。我有一間學校承辦回信時,還特意註記要我幫忙跟推薦人之一打招呼(十年多前畢業),後來也順利拿到面試邀請,整體氛圍很好。

4. 成績單

以申請研究所而言,成績單是最不需要擔心的事情。

不同於申請專科訓練需要送認證,美國研究所這幾年大多只要求上傳成績單掃描(unofficial transcript)供查閱即可,到錄取時才需寄送彌封正本驗證。但只要台灣學校出的了英文成績單,都不用額外花錢送翻譯、學歷驗證,有弄好彌封即可。

不過在我的申請之中,Michigan和USC仍有要求申請時就寄送彌封成績單。我請在校學弟先按申請、一個工作天後自己回母校取急件,寄Fedex/DHL一個週末就到了。

準備完文件的同時,就可以把線上那些有夠長的表格填完。目前系統其實做的都不錯(也都很像,看起來背後是同一個IT),和以前還要郵寄紙本的時代相比,真的簡單不少。

【獎學金申請】

雖然大部分博士班都自帶全額獎學金,但對國外老師而言,與其說「挑學生」,不如說是挑個「好助理」,獎學金來自研究經費、能收多少學生是經濟問題。此時若能有自帶獎學金支援,對老師而言負擔更輕,自然更有意願收學生。

教育部很貼心地統整了獎學金的入口網站,美國能用的不外乎:

公費留學考試
已經錯過考試時間,所以沒有申請。

本部與世界百大合作設置獎學金甄選
我的USC、UC Berkeley有申請這個獎學金,對學生而言都是全額補助(背後是教育部和學校分帳)。需附推薦信一封、每校1000元的報名費。

後面會再聊這個獎學金的後續。

留學獎學金甄試
這個獎學金算是給正在留學的人,性質比較類似獎金(16K鎂x2年),還沒有獲得錄取也能申請,但必須在3/13前補件入學許可。

想了想時間可能搭不上,就決定延到後面幾年再來申請。

申請送出後

基本上就是等著每天一早被好消息、壞消息的EMail驚醒xd 那陣子帶智慧型手錶睡覺,早上睜開眼就是先滑手錶有沒有新Mail…
(畢竟台灣人睡覺的時候,美國人都在工作)

其他人的回報

若很擔心進度,可以上Gradcafe查詢有沒有其他申請人已拿到消息。但牙醫學的Gradcafe回報不是很踴躍,參考度沒有很高...

*DL: Deadline

以上是我自己的時程,供參,但每年可能都不大一樣。

【REJECTION】

網路謠傳面試邀請會比Rejection來早,越晚收到越容易是Rejection。

但我的體感而言,時差沒有那麼大,很快就收到BME的拒絕,第一間甚至是最夢幻的MIT HST。雖然早就知道是買樂透,依然小小難過了一下。

也有個可能是我根本沒進入討論名單,前面的資格審查就直接刷掉了xd

【INTERVIEW】

我總共接到University of Minnesota、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Michigan三校的面試邀請,其他BME全滅QQ

如圖所示,University of Minnesota最早收到邀請。當我回覆面試時間時,我多嘴一句:「時間上我都能配合,那時我們正在過農曆新年假期」
承辦人員還很好心的回說「Is it OK to schedule the interview during this time? I don’t want to interrupt your holiday plans. My apologies for overlooking this detail !」,相當貼心。

第二個面試邀請則來自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在拿到面試邀約前,系辦就有轉寄台灣外交部給的世界百大獎學金資訊、問我有沒有申請,她有特別註記相關資訊,這對後面的面試影響很大。

University of Michigan則是最後、也最晚才接到面試邀請,晚到我一度懷疑是不是被刷掉了,特別是看到其他人的Rejection已經發出…(網站上是寫1~2月面試,拖到二月中才發邀請真的很令人緊張)

我的面試經驗都是輕鬆聊聊天,更像是確認你是否與你的申請資料一致,沒有什麼太複雜、太難、太專業的問題,大致上都是:
● 請你簡單自我介紹
● 之前的研究做些什麼(簡單說就好,不用深入到技術細節)
● 為什麼想念PhD、為什麼想來美國
● 研究經驗中,有沒有失敗、挫折
● 你想研究的主題是什麼、你的抱負、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你畢業後的計畫、五年十年的計劃是什麼
此類簡單問題。

也很幸運在疫情的尾聲,大部分學校都還採用視訊面試,輕鬆不少,時間也好排,不用特意飛一趟美國和大家社交(英文社恐QQ)。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四位教授齊聚一堂面試,但透過內推聯絡的教授沒有出現,同Center有出另一個年輕助理教授來,可能是比較有機會收學生的人。

印象中花了30~45分鐘,一個人輪流提一個問題,都是如上的general question。過程或許因為人多、或她們早有問題腳本,比較沒有在「互動」「聊天」的感覺,更像是一題一題問過去就算了,沒有追問。最後有聊到Biomimetic Approach和Tissue Engineering的不同,但我答得沒有讓Dr. Herzberg滿意,所以收尾不算愉快,後面寄Thank you letter時有再努力補充說明。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總共面試了兩次。

第一次是做口腔癌的Dr. Lin和專攻herpesvirus的Dr. Feng,聊如上的Genral question。或許是因為領域較相近、加上Dr. Lin剛進來、比較年輕(=缺學生),Dr. Feng一直把我推給Dr. Lin。過程中Dr. Feng有聊到他自己已有學生拿著教育部世界百大獎學金來,他覺得這個獎學金很有競爭優勢。

後來又被約了二次面試,前30分鐘是我跟Dr. Lin單獨聊,他已經開始籌畫未來:基於我們的背景、可以往什麼方向發展etc。30分鐘後Program Director Dr. Chen和Dr. Feng加入談話,聊到我有申請上世界百大獎學金、甚至明確的問:「如果我現在發Offer給你,你會馬上答應嗎?」

不過因為同時還在等Minnesota和Michigan,就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解釋過去了。(其實老師們應該都很清楚415之前都是變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事前Program有寫信來確認是否有特別想聊聊的教授,他們會盡量安排。我除了點名我在SOP裡提到的教授外,也好奇地問了Hom-Lay Wang是否屬於OHS PhD Program(推薦信之一的教授和他合作過),系辦表示他是牙醫系教師但非Program Faculty,不過仍有合作的可能,就排了進來(抱歉了Dr. Wang,佔用你的時間)。

整個面試時長...三小時,沒錯,三個小時。30分鐘一輪*6輪。和疫情前的傳統面試比較像。

除了和Program Director聊、和其他教授聊外,其中2輪是和在學學生聊。以前就耳聞一些學校的招生會有在校生參與,這下是真的見證了。

大多數都是如上General Question不停重複,講到自己越講越順xd

面試三小時最痛苦的,可能是憋尿吧xd 畢竟一直講話一直喝水。

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和Dr. Emrick(w/ Dr. Wang)的面試,比較沒有那麼「學術」,很像雙方都沒有準備似的、天南地北的尬聊。過程中問到休閒興趣,當我提及拍照時,Dr. Emrick請我分享我拍的照片,又追問起「你覺得這張照片跟做研究的關聯是什麼?

印象中是在小琉球拍的,會選這張是因為iPAD裡有存的就這張...

我當場黑人問號(((゚Д゚;)))...但還是硬擠出了一些答案。
前幾天在學院社交場合遇到Dr. Emrick,他主動提及對我很有印象,我描述照片與研究的關聯讓他很確信我會做研究╮(╯_╰)╭

最後Program Director在我開口問什麼時候會有錄取結果前,就主動提及我是Finalist之一,請稍安勿躁。可能UMich也知道自己作業偏晚,不希望學生先簽走吧xd

【OFFER】

USC蠻不意外的拿到了Offer,Funding Detail包含4年的教育部世界百大獎學金、1年研究所內部經費,總共是39900每年(稅前)。

又等了一陣子,終於順利在三月底拿到UMich的錄取通知,

UMich給的Stipend少一些,$36083一年(稅前,FY2022–23價碼;FY2023–24目前預計要拉到37887,還沒定案)。不過考慮東西岸(特別是LA)的物價,生活起來應該差不多。

最早面試的University of Minnesota則是遲遲沒有下文,放到我都答應UMich的Offer後才來Rejection。聽到的消息是內部Funding資格限制(不是所有funding都開放International Student)、MDRCBB的3M贊助也因為耳塞訴訟的關係不是很樂觀。

【Decision】

也幸好沒有拿到Minnesota的Offer,一頭是排名很香、牙醫學領頭羊的UMich;一頭是自認領域相對熟悉的Minnesota,真會陷入天人交戰!(雖然也有教授勸我:「不要再去明大了,台灣牙科太多明大回來的人了…」)

而USC和UMich之間,毫無懸念的選擇了Michigan。除了排名香外,第一年研究所獎學金+Rotation制度,讓我可以比較放心地到處亂試探,不像USC幾乎要Fix實驗室了。

花費

其實申請博士班很省,沒有特別的文件認證費用,在近年還線上面試的情況下,更省了一大筆旅費。實際支出大概就是申請學校文件、考雅思、文件編修、和報名費吧!(也可能是我花得特別謹慎...)

小小整理一下有記錄到的花費

考雅思需要使用護照認證,疫情期間擺著擺著就放過期了,只好多花一筆重辦的費用。但也幸好當時就重辦完成,躲過後面報復性出國的可怕人潮。這筆支出算是出國留學的非戰之罪。

編修上我也是偏省。我會把類似要求的學校湊在一起,合為一篇送編修,回來再自己對各校客製化、按句式套就好。

第一篇有特別選比較貴的「深度修改服務」試試,但除了多一份評估報告、和14天內30%內變動無限次修改外,沒有感到深度的地方。

後面就選擇一般邊修,價格大約是深度修改服務的1/2~1/3。一般編修送二次編修有7折優惠,惟變動必須在20%內。有次因為新增內容太多,只好再買一次沒折扣的一般編修。

其他的就是報名費,大概70~100多鎂不等,我都抱著買樂透的心情刷下去。

(錄取後出國前還有VISA預約、SEVIS費用等,大概一萬五,不過這是必然的費用,沒什麼比較意義。)

現在回頭看的後悔、大學能做得更好的事

能夠被美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五的牙醫學院錄取,
好像也沒什麼好後悔的?

如同最前說的,博士班申請還是一個很個人的經驗,資歷、運氣參半。若今年沒有順利上岸,我大概會很後悔沒有好好考GRE申請更多學校吧...

而畢竟出國念頭起的早,大學階段除專題外,也很努力把相關教學、TA、領導、社會服務等該要的資歷補滿,唯一不完整的地方是「課程」。

雖然覺得自己是工程師性格,但在醫學大學+必修課滿滿的情況下,沒什麼機會修工程的課(例如工程數學、結構力學等等),導致在前述主客觀條件結合時,申請醫學工程的客觀條件較虛。我試著用研討會經驗補足,但看起來成效不大。如果能重來,大學階段好好跨修一兩門工程學、或是先念個工程領域的碩士,可能也是個做法吧。

致謝

感謝的對象都寫Email和在FB說明了,這邊涉及隱私就不再多提~

好用連結

Ptt Studyabroad

Project Tyra

Gradcafe

FB社團Taiwanese Biomedical Studyabroad Group (TBSG)

FB社團牙醫師留學諮詢

用這一篇短文紀錄2022–23那驚濤駭浪的一年,
也記錄自己2023/06在美國要開始的新生活。

--

--

JustinLian_foto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Full time story writer (Kind of).